2022-11-09 10:16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季報顯示,造成公司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在于投資收益的大幅萎縮,報告期內,公司投資收益虧損2900.74萬元,主要系聯營企業雨墨科技和合營企業擎承投資虧損增加所致。...
“這是一系列由原總裁袁旭主導的收購項目,至今仍給公司經營和業績帶來大量問題。”11月7日,接近迅游科技的知情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我們正在使用法律手段盡全力維護上市公司權益”。
前三季度,曾經的“網游加速器第一股”迅游科技業績繼續大幅下滑。依靠著“加速器”概念,迅游科技在上市后曾拿下十幾個漲停板。打造這家公司的三位創業者,一度也成為市場人士津津樂道的“中國合伙人”。
然而,手游時代的到來,讓傳統加速業務獨木難支,迅游科技也陷入發展失速的困局。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并購運作下,公司并未如愿以償實現轉型,反而債臺高筑、官司纏身。
隨著上市公司更多的信息逐漸披露,若隱若現的利益灰幕正被揭開。
并購后遺癥仍未“消解”
日前,迅游科技發布三季報,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2.6億元,同比下滑29.62%;歸母凈利潤為226.38萬元,同比下滑94.01%。
季報顯示,造成公司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在于投資收益的大幅萎縮,報告期內,公司投資收益虧損2900.74萬元,主要系聯營企業雨墨科技和合營企業擎承投資虧損增加所致。
曾經高歌猛進并購帶來的后遺癥仍在持續。查閱迅游科技過往財報,過去4年里,公司累計虧損超過21億元,而公司目前市值不過23億元。高額的商譽計提之下,本就單薄的主業更顯獨木難支。
早在2015年上市之初,迅游科技發展模式的隱憂便已顯現。彼時,隨著手游的興起,適配于電腦端的加速器用戶量開始下滑。到2016年,公司利潤總額出現腰斬。
在此背景下,公司開始謀求轉型。
2017年,總資產不過7.5億元的迅游科技上演“蛇吞象”,以27億元的價格收購成都獅之吼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希望以此轉型移動互聯網廣告業務。此后公司再接再厲,在同一年先后以2.17億元現金收購雨墨科技13.4%股權,以1億元現金收購逸動無限18%股權。
然而,一系列的收購不僅沒能為迅游科技帶來多元化的發展,反而將公司拖入了無盡的紛爭之中。
幾家收購標的一開始就沒能完成業績承諾,隨后圍繞補償的問題又和公司官司不斷。以獅之吼為例,直到2021年的財報中,因并購該公司給迅游科技帶來的計提商譽減值損失依然高達近9500萬元。
逸動無限也不例外,在收購的第二年便業績變臉,隨后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拒絕履行按約定價格回購股權的協議。此后糾紛一度上訴至成都市高院。從2021年迅游科技回復交易所的一份問詢函中可以看出,盡管贏得了紙面上的勝利,但面對一家業務停擺、高管集體“躺平”的公司,這1億多元的賠償最終結果也成了懸念。
經營上的危機,最終牽扯出了迅游科技高層團隊的矛盾。
2021年3月,創始人之一章建偉離開。2022年6月,另一位創始人袁旭被公司罷免總裁一職。而這也牽扯出一系列圍繞高管個人的債務疑云。
高管借款或存利益輸送
據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得的一份材料得知,在2017年迅游科技實施收購的同時,袁旭先后向逸動無限關聯人借款4500萬元,向獅之吼關聯人借款2000萬元,目前相關借款均已逾期,而一筆與雨墨科技關聯人的1800萬元借款則展期至2024年底。
截至今年4月15日,袁旭過去一年期償還本金只有4000萬元,而除股權質押外的大額債務依然還有約1.29億元。
現在回看,雨墨科技的估值確實較高。資料顯示,雨墨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從事移動網絡游戲研發的企業。在迅游科技2017年1月25日發布的《關于公司對外投資的公告》中,公司披露擬2.17億元收購雨墨科技13.4%的股權,而所對應的雨墨科技在2016年11月30日的所有者權益總計僅455.22萬元,溢價超過2.1億元,溢價幅度達4668.67%。但當時迅游科技卻表示,定價完全合理。
在處理逸動無限業績補償糾紛中,袁旭曾被指責存在阻攔公司實現債權的嫌疑。不過,在此后對交易所問詢函的回復中,袁旭否認了這一指控。
并購存疑,轉型失敗,主業窘迫。迅游科技的“墜落”,與高層人事動蕩密不可分。創始人之間的紛爭齟齬,給“年輕”的上市公司敲響了意味深遠的警鐘。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