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 02:3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自從預制菜成為風口,吸引了更多巨頭的參與:除了順豐、京東外,正邦集團、雙匯、安井等龍頭企業紛紛進入預制菜賽道中。善于抓住風口的格力當然不會錯過這......
【藍科技綜述】自從預制菜成為風口,吸引了更多巨頭的參與:除了順豐、京東外,正邦集團、雙匯、安井等龍頭企業紛紛進入預制菜賽道中。善于抓住風口的格力當然不會錯過這一輪機會,宣布將成立新的公司進入預制菜領域。
繼手機、造車、芯片不溫不火后格力終于又在預制菜上跨界出擊,格力有哪些優勢,其能成功嗎?
格力搶占
進入2022年,預制菜似乎一夜之間升溫,猶如眾星捧月般被資本掀起了一股熱潮。
包括預制菜企業、餐飲企業、食材原料供應商、包裝材料及設備廠家、冷鏈物流、食品加工設備、互聯網平臺在內的眾多相關企業正匯集于此。據餐寶典NCBD數據顯示,預計預制菜這個“萬億級”市場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152億元,增速達32.4%。
預制菜的品類豐富,細分下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即時快餐、葷素鹵味、自熱鍋等簡式快餐,經過清潔、切配分裝的冷鮮“懶人”食品和保質期較短的半成品,也囊括在預制菜范疇。
目前看,預制菜的商業價值未來有很大的空間,不僅能改變當前連鎖餐飲企業以的生態,還能為加盟商節省人工店租及時間成本。
據《中國烹飪協會五年(2021-2025)工作規劃》,目前國內預制菜滲透率只有10%~15%,預計在2030年將增至15%~20%。
面對這個朝陽賽道,格力電器搶先布局,表示將在預制菜產業鏈條中重點發力生產加工、冷鏈物流、倉儲包裝及“新廚房”等裝備器械制造。
今年9月,一場探討預制菜產業發展的座談會在珠海召開。董明珠在會上表示:結合企業自身優勢,格力電器將成立預制菜裝備制造公司。公司將集研發、生產和運銷為一體,為預制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026年預制菜規模破萬億
董明珠表示,將依托格力電器的裝備制造產業優勢,聯合舉辦全國預制菜裝備制造研討會,推動龍頭企業需求對接,引領裝備轉型升級提升,提升珠海預制菜產業發展的影響力。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由珠海格力物業管理有限公司100%控股的珠海格創優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在8月份就已成立。
除了格力外,預制菜作為“風口產業”吸引到的資本蜂擁而入。從產業鏈下游的餐飲企業廣州酒家、西貝、全聚德等,包括傳統冷凍食品和肉制品企業得利斯、雙匯等,到產業鏈上游的終端快遞順豐、京東也宣布加入預制菜大軍。
甚至于養豬大戶正邦集團最近也表示,要在三年內實現預制菜業務20億元銷售業績的目標。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從2445億元增加至3459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為18.94%,預計到2026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達到1.07萬億元。
格力的優勢能否彌補短板
今年5月,格力推出了“新輕廚”的概念,8月又成立餐飲公司,格力布局進入餐飲市場的決心可見一斑。其實格力參與餐飲行業并不是首次。
早在2015年格力就已涉足過餐飲行業相關產業——曾攜手樂棧517推出基于物聯網技術、服務于“即食食品”配送的“樂棧”智能配送柜。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字經濟分會副會長高澤龍對格力電器跨界預制菜點評到,作為電器生產商格力這一做法是“賣水”的邏輯,就像是大家都去淘金,格力不去淘金,但是賣水給淘金人,也是一種討巧的做法。
此次格力進軍預制菜的信心或來源于其裝備制造領域的技術積累,但格力卻忽視了預制菜行業和制造完全不同。格力空調已處在高度集中化、標準化的產業,但預制菜還在初期,各個方面的標準要求都尚不明朗。
如果從消費電子制造業來看,格力是有優勢的,但預制菜需要的不僅僅是裝備制造,而是更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和差異化。
中國美食文化淵源流長,每個地方消費者的口味也不同,清洗切配烹調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導致設備研發上也會有很大差異。
并且中餐的復雜性,幾乎每一個鏈條都有單一性,每一個SKU都需要一套單獨的設備進行匹配,例如做包子的和炒菜的肯定無法交互使用。如果沒有專業的相關管理安排經驗,企業產能和效率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這次格力是依托于和政府合作,以珠海斗門區1000畝的產業園為大本營,起點較穩。但放眼看來,其實依賴于本地政府扶持的產業園規模很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在這條萬億賽道中,預制菜行業集中度還比較低。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20年中國預制菜行業cr10(前十公司市場占比)僅14.23%。
對于賽道火熱的預制菜領域,經濟學家周其仁表示,產業火不等于公司火。預制菜的大概念對卻不等于產品就對,能否把核心技能完美過渡融合到預制菜行業,是格力接下來發力的重中之重。
(圖片:呂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