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15:34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黃春棉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守正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積極進取,擴大優勢。一汽-大眾基于自有專利開發的全新混動變速箱正是典型代表,相較傳統燃油車具有約20%的節油潛力。...
一汽-大眾技術開發部總監于東海
北方的秋天總是來得更早一些,九月底的長春已頗有幾分涼意,位于安慶路5號的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隨處可見“慶生30年”的標記。作為國內產銷規模最大的合資汽車公司,平穩、有序、甚至有些內斂的忙碌,都在用實際行動,講述著北國秋日的熱忱。
經過30年的發展,一汽-大眾布局已覆蓋東北長春、西南成都、華南佛山、華東青島以及華北天津,形成整車生產的“五地六廠”,加之動力總成事業部和沖壓中心,構建起八大專業生產廠的全國性、集團性產業布局。
而支撐起一汽-大眾不斷發展壯大的因素中,技術研開發可謂是重中之重,它就像一個人的大腦,迅捷而高效,發出指令,統籌輸出;但作為企業核心機密之所在,技術研發往往又很神秘,不可示人。中國經濟網記者近日有幸走進一汽-大眾技術開發部(簡稱TE),一探“廬山真面目”。
轉型變革正當時
“變革的核心就是,我們要讓技術開發形成完整的汽車研發職能”一汽-大眾技術開發部總監于東海開門見山地說,“最明顯的,就是去年我們進行了深刻且成功的變革。”形成了以項目管理-協同開發-試驗驗證-產品工程-中心管控為主線的新研發體系,目標就是讓技術開發形成完整的汽車研發職能,助力研發升級,提升企業核心能力。
在組織機構調整的同時,一汽-大眾更是協調全球資源,實現全面布局,即長春立足研發總部,成都和佛山兩個分部以軟件開發為主,杭州布局造型前瞻等研發工作;在德國大眾的總部狼堡和奧迪的總部因戈爾施塔特,還設有屬地辦公室,協調車型的前期開發以及項目溝通。在精準的研發布局和中外人員的精誠合作下,技術開發煥發著勃勃生機。
正是秉承著一汽-大眾總經理潘占福提出的“守正創新”的宗旨,技術開發部與時俱進,據于東海分析,對于中國汽車市場來講,傳統能源車仍然是市場主流,這與新能源車的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夠充分,技術成熟度、老百姓(消費者)的使用場景還不夠完整等有關。因此對于一汽-大眾來說,守正必須守住傳統能源車的絕對優勢,掌握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技術。
守正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積極進取,擴大優勢。一汽-大眾基于自有專利開發的全新混動變速箱正是典型代表,相較傳統燃油車具有約20%的節油潛力。“深化創新提升車型產品力,技術開發一直在前進。”于東海總監自豪地表示。
在創新方面,技術開發部緊跟“新四化”的行業發展趨勢,尤其在電動和智能領域,包括“三電”開發、人機交互、智能網聯等。“實際上,國內外諸多品牌的新能源車技術路線已經到了一個拐點。大眾集團宣布的全新SSP平臺戰略,第一款車叫Trinity,全新的平臺,全新的生產方式,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以及無限機會。”
一汽-大眾汽車試驗場
既要守正,又要創新,一汽-大眾技術開發部肩上的擔子可謂不輕,在汽車行業處于新一輪變革的加速拓展期,面對機遇與挑戰,中國汽車產業也將在更加開放的市場競爭下,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汽-大眾總經理潘占福曾表示:“面對新的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一汽-大眾將繼續以行業引領者的姿態,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 ’的號召,承接雙方股東戰略,主動擁抱產業變革浪潮。”
按照一汽集團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目標,“實現創新能力世界領先”是其中重要的一點,一汽-大眾在技術開發上的不懈耕耘,對于響應國家提出的“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適度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號召,均是強有力的回應。
強筋健骨體系力
技術研發是支撐著優質產品源源不斷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汽-大眾歷經30年發展,從建廠初期的一個品牌一款產品,發展到現在的奧迪、大眾、捷達三大品牌20余款產品,成為國內成熟的覆蓋A、B、C級全系列乘用車型的生產企業。在國內合資企業中,一汽-大眾市場銷量連續奪取冠軍,已形成年產銷量超200萬輛,累計產銷超2200萬輛,市占率和用戶美譽度位居行業前茅的領先地位。
一汽-大眾的技術研發跟隨企業發展的步伐不斷壯大,“從1991年成立時3個科室10個人,到現在9個部門接近2000人。”于東海介紹說,隨著企業規模的增長,一汽-大眾更理解中國用戶的需求,希望對用戶的把握能轉化成生產力,能夠改進所引進的產品,從產品工程部轉變為技術開發部勢在必行。
技術研發體系的不斷完備,是一汽-大眾保持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技術開發構建了以9個部為組織基礎,以項目管理-協同開發-試驗驗證-產品工程-中心管控為主線的新研發體系,目前已經建立從概念開發到批量開發再到試驗驗證的本土化能力。
一汽-大眾新能源中心
以新能源測試中心為例,為了確保新能源車在各種極端工況下的安全、可靠,它針對電芯、模組、電池管理系統以及高壓電池整包進行嚴苛測試,測試內容覆蓋機械、電子、環境、安全、耐久五大類200多項,遠超國標(20余項測試)要求。其中,電性能測試設備最大電壓和電流分別為1000V和1200A,最大功率為720KW,精度可達萬分之三,遠超目前行業千分之二的水平;環境倉溫度范圍可達到-40℃-+130℃,既可模擬高緯度地區的低溫度環境,又可模擬補漆時110℃以上的特殊高溫環境;六自由度多軸振動試驗臺,最大限度的模擬了電池實際的使用工況,是大眾集團在電池包機械可靠性測試上的特有項目。一汽-大眾新能源汽車投放市場之前,需要經過電池整包溫度沖擊、浸水試驗、火燒試驗等以上提到的嚴格考驗。確保車輛在任何工況下始終保持高壓電池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嚴苛的試驗標準體現了一汽-大眾對于打造高品質汽車的決心。
在2015年全面建成的一汽-大眾汽車試驗場,位于長春市農安縣,試驗區域長6公里,寬1公里,總占地面積600萬平米。一期投資12.5億人民幣,建設耐久強化試驗區、綜合性能試驗區、氣囊誤作用試驗區、動態廣場、高速環道試驗區五大試驗模塊。二期投資4.9億人民幣,建設第六大版塊,耐久交變試驗區,是國內目前已建成的面積最大的綜合性汽車試驗場,實現100%德國大眾認證標準,測試道路超越60公里總里程,具備全系列整車開發試驗能力。一汽-大眾任何一款車型投放市場前,都需要在試驗場進行“濃縮”了世界上最惡劣的16種特殊路面的試驗以及超過十萬公里的耐久試驗,該過程模擬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種駕駛路況,驗證著車輛在特殊工況下的可靠性與穩定性,為了確保交給用戶的每一款產品安全可靠。
一汽-大眾汽車試驗場產品體驗
此外,于2012年投入使用的車輛安全中心,是大眾集團第一個在海外獲得大眾和奧迪雙認證的碰撞試驗室,同時也是連續多年獲得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試驗室。中心在2017年、2019年分別完成兩次擴建。覆蓋整車級、系統級、零部件級全部安全開發試驗能力。能夠按照最嚴苛的安全開發標準,開展50種以上整車碰撞試驗、30種左右模擬碰撞試驗、50種以上主動安全試驗、287種防止氣囊誤爆試驗、20種以上行人保護以及氣囊系統試驗。每年完成各類型試驗共計7000余次。一汽-大眾產品交付用戶之前,車型產品需進行上百次整車碰撞試驗,通過正碰、側碰、后碰等多種碰撞試驗模擬用戶可能遇見的碰撞場景,以嚴苛的試驗標準確保車輛在碰撞發生的過程中,保護用戶安全。
后記:
30年彈指一揮間, 一汽-大眾成長中的每一次創舉,都是中國汽車工業領域的一次“深化改革”,也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實踐,更是中國汽車高品質發展的全面見證。而合資企業的技術研發,從當初的引進車型使其國產化,轉為面向本土消費者,具備從概念開發到批量開發再到試驗驗證的本土化能力的技術開發,既是市場的需要,時代的變革,更是技術工作者的尊嚴,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一汽-大眾會在嶄新的“賽道上”,以30年來的技術積淀,開發出面向全球的新產品,真正成為有靈魂的“智慧大腦”。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