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10:44 | 來源:新華日報 | 作者:陳澄 吳瓊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其實早在2018年,就有過某地一個村里大媽們靠自媒體月入過萬的報道,而在短視頻時代,這些‘做號’的人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而已,還是那個‘套路’。...
家住南京的65歲吳阿姨最近有些苦惱地抱怨:“為什么我的手機上全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自從去年在兒子幫助下在手機里安裝并注冊了多個視頻APP,吳阿姨每天大部分時間里都在玩手機,廣場舞視頻是她“點贊”最多的類型。近幾個月,她頻繁刷到一些內容低俗的視頻。
自媒體人劉京則在微信群里感嘆:“做‘土味視頻’真能賺錢,關鍵是摸清套路。”他告訴記者,目前各大短視頻APP上有很多內容被年輕人嫌棄,卻是在老年人群體中“收割”流量的利器,養活了一大批“做號”的人,做得早的一個月能輕松賺十萬元,就是不知道這波“紅利”能吃多久。老年人如何一步步陷入“做號”者布好的局?該為老年人提供怎樣的上網環境?近日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做號”月賺數萬
老年人愛看的視頻 是門“好生意”
據吳阿姨回憶,第一次接觸到“土味視頻”大概是今年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在用微信拜年,其中有些短視頻,自己也就順手轉發了。所謂“土味視頻”,是流行于互聯網的一種調侃,泛指那些畫風浮夸、內容庸俗的視頻,搭配制作粗糙的特效,有的表達祝福,有的號稱具備“發財”“辟邪”等屬性,年輕人覺得“土”,但比較符合一些老年人的審美。
“當時我轉發的視頻,就是祝福大家健康平安的。之后一直有新的視頻出來,我就點開、轉發,覺得挺有意思的。”吳阿姨養成這個“習慣”時,并不知道自己已經“上套”了。
“最開始都是這樣引流的。”劉京制作視頻“主攻”方向雖然不是祝福類的,但他認為自己的視頻對某些老年人更具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有點知識儲備、熱衷政治軍事話題的中老年男性。記者點擊他發來的幾個鏈接,內容標題顯示為“前蘇聯秘史”“最新內幕公開”等,點擊量相當可觀。
那么,這些“土味視頻”是如何賺錢的呢?互聯網獨立分析師李輝告訴記者,廣告自然是第一筆收入,這也是視頻制作者熱衷于成為“標題黨”的原因。一旦打造出“爆款”,基于各大視頻APP成熟的分成模式,制作者就可以通過”流量主分成“拿到廣告費。
記者查看一款主流APP的官方數據,發現在該平臺上,一個廣告每進行1000次展示,就能獲得7元左右的現金收益。根據劉京發給記者的視頻點擊量,大致計算發現一條能獲得上百元收益,而他每天可以制作10條以上此類視頻,每月所獲廣告收益則可達數萬元。
“其實早在2018年,就有過某地一個村里大媽們靠自媒體月入過萬的報道,而在短視頻時代,這些‘做號’的人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而已,還是那個‘套路’。”在李輝看來,這個“套路”之所以依然如此好用,互聯網巨頭們熱衷的算法“幫了大忙”。老年人相對更易陷入算法導致的“信息繭房”,他們越愛點擊哪種類型的視頻,各大平臺就會借助算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推送,而很多老年人缺乏互聯網領域的信息判斷能力,最終導致這一群體中流量被“收割”。
一步一個“套路”
“私域流量”將老年人引向何方
“我們制作視頻有時是有些‘標題黨’,但是內容本身還是有‘干貨’的,小編得天天閱讀各類歷史書籍。”在劉京看來,自己雖然也時常玩點“噱頭”,但制作的視頻還算是豐富了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有些視頻制作者則完全把老年人當做“韭菜”。
這些人看中的不僅是廣告費,還將老年人視作“獵物”,準備進一步“開發”。“將老年人引流至線下、‘養熟’了再下手,是常用的招數。”南京90后馬杰是一位設計師,有自己的自媒體平臺,熟悉互聯網各種“套路”,但他沒想到自己已經退休的父親竟也成為被“套路”對象。
據馬杰介紹,自己的父親喜歡各類養生知識,幾乎天天看這類視頻。他本以為老人就是看看而已,沒想到老人悄悄加入了一個養生微信群,并在里面買了幾千元的保健品。一看到產品就明白父親被騙的馬杰,忍不住對父親的經歷進行了“復盤”:
今年4月,馬杰的父親開始在某平臺點擊養生視頻,這些視頻往往以醫生的口吻告訴觀眾應該如何養生,具體至“哪兩種菜搭著吃更有效果”;5月,他開始成為幾個號的粉絲,經常點贊、轉發其發布的內容;7月,他加入微信群“學習”養生知識,里面有個自稱“劉醫生”的人為大家進行“科普”,并積極回答大家的提問;8月,“劉醫生”的助理“小王”和馬杰的父親私聊,表示“劉醫生”愿意抽空了解他的身體狀況,在詢問“是否失眠”“是否經常心悸”等老年人經常遇到的問題后,建議其購買售價1999元的“排毒膠囊”以防止癌變……
“你看,一套一套的,他們還挺有耐心。”馬杰告訴記者,自己也在反思,是不是平時和父親溝通得不夠多,讓騙子找到了可乘之機,“其實他們搞的‘私域流量’這一出,是各行各業利用自媒體的常用手法。我父親年紀大了,并不了解這種商業行為,還以為自己得到了‘特殊照顧’。”
“私域流量”只是“引流”套路之一,記者了解到,一些視頻還會故意誘導老年人前往第三方平臺。他們利用老年人對互聯網的不熟悉,將鏈接跳轉至付費小說網站等平臺,再通過花里胡哨的頁面設計,讓老年人還沒來得及辨識就完成了下載或付費,從而被“二次收割”。
“簡直防不勝防,很多老年人根本沒法招架。”李輝告訴記者,現在互聯網開始流行“二級電商”概念,它們和傳統電商巨頭不一樣,就是靠這些新興的流量端進行獲客,然后在自己平臺包裝出一個非常有“誠意”的產品,吸引消費者購買。“比如有宣稱‘祖孫三代都是打鍋的’,說他們用古法打造出一口鐵鍋,然后配上視頻和文字。這類內容極易讓老年人產生共鳴,進而引導他們完成購買,但實際上對這種產品的質量還要打個問號。”
期待推出“長輩模式”
適老化改造還需更深入
騰訊此前發布的《中老年人上網狀況及風險網絡調查報告》顯示,有16.9%的中老年網民遭遇過網絡傳銷,16.4%的中老年網民遭遇過理財欺詐或非法集資。另外,還有30.4%的中老年網民遭遇過保健品詐騙,25.1%遭遇過紅包詐騙,24.2%遭遇過中獎詐騙。
欺詐行為高頻發生,背景是老年人帶來的流量已經相當龐大。有機構預測,到2021年底,國內中老年人總體市場規模將達5.7萬億元,這也意味著,當前互聯網行業中老年人經濟仍是一片“藍海”。而《中老年互聯網生活報告》中的數據顯示,目前,90%以上的老年人會微信聊天,超過八成會在微信發表情或圖片、朋友圈點贊、接收或發紅包,近七成會拍攝和轉發小視頻。
伴隨著互聯網進入視頻時代,大量視頻軟件興起,也拉近了更多老年人與互聯網的距離——相比文字閱讀,觀看短視頻更方便,也更易讓老年人著迷。這也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各種手段“收割”老年人流量提供了絕佳場景。
另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是,目前,把老年人視作“韭菜”的行為頻頻發生,那些針對老年人喜好開發相關產品的“正規軍”,卻面臨“變現”方面難題。主攻廣場舞的糖豆APP可能是許多老年人最愛的手機應用之一,其官方數據顯示,各大平臺總下載量已超2億次。然而,糖豆的賺錢之路無比艱難,受困于太低的轉化率,其于2017年推出的“糖豆商城”也不得不下架。
“老年人流量變現,可以說是業內難題。”李輝表示,目前市場還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老人一旦發覺自己被騙,以后面對正規產品時也大概率不愿再相信,而且還會勸阻身邊的人。”糖豆創始人張遠對此也表示無奈:“我們有耐心嘗試、努力推出一個個產品,但前提還是要建立用戶信任。”
而要讓老年人相信互聯網的“善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絕不是糖豆一家企業能夠完成的。要獲取老年人信任,還需多方共同努力,其本源在于提供更友好、更安全的互聯網環境。
“這一過程中,可能要動不少互聯網廠商的‘蛋糕’。以當前移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中明確提出的‘嚴禁出現廣告彈窗’為例,又有多少APP能做到呢?”李輝表示。今年4月,工信部發文規定適老版界面、單獨的適老化APP中嚴禁出現廣告彈窗,提供適老化服務的網頁或獨立的適老化網站中無誘導下載、誘導付款等誘導式按鍵。但記者日前下載多個主流APP后發現,適老版界面上誘導性的廣告依然無處不在,有一款APP更出現了紅包浮標,吸引老年人點擊后“最高日賺199元”。
“對標已經推出的‘青少年模式’,我期待推出‘長輩模式’,防止老年人被騙。此外我媽現在太沉迷手機了,前幾天眼睛不舒服去醫院,被醫生說了幾句才稍微收斂一點。”吳阿姨的兒子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