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 08:1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張志偉 余俊毅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銀行理財半年報》在回顧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發展情況時稱,國內銀行理財市場正向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數據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近年來,在資管新規的引導下,銀行理財產品業務轉型不斷加快。8月13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1年上)》(以下簡稱《銀行理財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5.8萬億元,同比增長5.37%;上半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37.51億元。
《銀行理財半年報》在回顧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發展情況時稱,國內銀行理財市場正向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數據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銀行理財業務轉型加快
《銀行理財半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共有325家銀行機構和20家理財公司存續理財產品3.97萬只,存續余額25.80萬億元,同比增長5.37%,理財市場發展有序推進。
理財公司正在成為金融機構中的一支強力“新軍”。上半年,共有2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和2家銀行理財公司獲批籌建。截至6月末,理財公司已籌建28家,較去年同期增加8家,產品存續規模10.01萬億元,占理財市場比例達38.80%,已成為理財市場存續規模最大的機構類型。
對此,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隨著理財行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深入,各家理財公司在堅持穩健合規運作的基礎上,開始探索業務發展新模式、新亮點,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謀求差異化生存策略。理財公司不斷發展壯大,銀行理財產品在我國資管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中扮演的角色將愈發重要。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的節奏進一步加快。《銀行理財半年報》數據彰顯四大特點:一是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進程有序推進。截至6月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0.39萬億元,占比近八成,同比提高23.90個百分點。二是存量資產處置有序推進,理財業務規范化轉型效果明顯。保本型產品持續壓降,截至6月末,存續余額0.15萬億元,同比減少90.68%。三是長期限產品發行力度穩步提升。6月份,全市場新發封閉式產品加權平均期限281天,同比增長39.99%。四是開放式產品規模及占比不斷上升,上半年開放式產品募資金額同比增長10.09%,占比達93.90%。
保險資管協會特邀研究員、某銀行投資經理卜振興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原因有三。一是監管要求在2021年年底前過渡期結束;二是理財公司加快轉型,適應行業變革需要;三是投資者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程度不斷提升。預計未來理財會向產品多元化、投資大類化、管理智能化、理財線上化等方向發展。
王劍團隊認為,銀行理財業務轉型方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轉型后的非標業務仍將是銀行理財產品未來重要的投資方向;二是強大的投研體系是未來銀行理財發展的制勝關鍵;三是固收+、FOF策略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向主動管理發展的新方向。
投資者數量超6000萬人
隨著國內居民財富穩定增長、銀行理財市場不斷成熟,投資者的隊伍也不斷壯大。
《銀行理財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到6137.73萬,較年初增長47.45%,同比增長137.71%。其中,個人投資者達到6114.09萬人,占比99.61%,較年初增加1965.99萬人;機構投資者23.64萬家,占比0.39%,較年初增加9.26萬家。可以看出,目前理財市場投資者的絕對主力仍是個人投資者。
卜振興認為,在資管新規下,無論是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平穩增長,還是個人投資者人數穩定增長,都可以說明,銀行理財產品經歷兩年多的轉型后,不論是資管機構還是投資者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程度都在提升,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認可度也在持續升高,國內理財市場正在向更加成熟、高質量的方向邁進。
在投資者服務方面,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銀行機構要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監管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涉及理財類業務投訴4510件,環比增長35.1%,反映出銀行理財發展與投資者需求之間還有差距。下一步,要提升投資者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堅決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賣者盡責”與“買者自負”有機統一,推動銀行理財健康可持續發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