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08:11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李瑞峰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電鰻快報》注意到,作為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東芯股份的研發投入在逐年減少,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在下降,未來存在可能與同行業龍頭企業差距拉大的風險。...
《電鰻快報》文 / 李瑞峰
4月15日,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上市委2021年第25次審議會議結果顯示,東芯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芯股份)首發獲通過。
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東芯股份聚焦中小容量通用型存儲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是中國大陸少數可以同時提供NAND,NOR,DRAM等存儲芯片完整解決方案的公司,并能為優質客戶提供芯片定制開發服務。
《電鰻快報》注意到,作為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東芯股份的研發投入在逐年減少,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在下降,未來存在可能與同行業龍頭企業差距拉大的風險。
研發投入減少,該公司的核心技術實力也被質疑,而且核心技術人員信息披露時出現嚴重矛盾。而且,更加蹊蹺的是,在自己嚴重缺錢的情況下,東芯股份還低利息借款給關聯企業,疑似向關聯企業輸送利益。
此外,東芯股份與供應商之間涉嫌利益輸送,而且,突擊入股該公司的股東信息披露的真實性遭到質疑。
研發投入逐年減少
作為一家在科創板申報上市的企業,隨著營收規模的擴大,東芯股份在研發上的投入卻在逐年減少。招股書顯示,從2018年至2020年(報告期內),東芯股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019.60萬元、4848.55萬元和4754.15萬元,而2017年,這個數據為6373.12萬元。
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84%、9.44%和6.06%,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且不足10%。2017年,該數據為17.80%。此外,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東芯股份的研發費用率也低于業內平均值。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一個技術更新速度很快的行業來講,不能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技術研發上,那對公司未來的競爭力是有極大傷害的。
而且,事實上,東芯股份在明知自身與行業龍頭企業在技術方面存在差距的情況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卻依舊在逐年下降。東芯股份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目前公司產品線包括NAND、NOR及DRAM等存儲芯片,在技術水平方面,與國際龍頭廠商存在較大差距,且與行業龍頭企業在產品制程差距較大,產品線布局上不甚完善。
近年來,隨著我國芯片下游市場需求的提升,國內外企業愈加重視中國市場,行業面臨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如果公司不能完善產品布局,提升技術實力,擴大銷售規模,則可能面臨與同行業龍頭企業差距拉大并對公司持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的風險。
技術實力被質疑 核心技術人員信息錯誤
招股書顯示,東芯股份主要為客戶提供NAND、NOR及DRAM等存儲芯片。其中針對NAND Flash產品,公司主要聚焦平面型SLC NAND Flash的設計與研發,存儲容量覆蓋1Gb至8Gb,其下游應用場景覆蓋5G通訊模塊和集成度要求較高的終端系統運行模塊等。
NAND產品體系包括2D SLC、2D MLC/TLC、3D NAND。從制程方面來看,由于物理結構上NAND不需要制作電容器,自2015年制程推進遇到障礙時,制程工藝相對簡單的3D堆疊技術成為新的發展方向。3D NAND是從立體空間上解決容量的方案,采用類似于建樓的方式層層堆疊。
據媒體報道,美光科技已經做到176層3D NAND,而國內存儲芯片龍頭長江存儲則在2020年4月發布兩款128層3D NAND產品。與前述企業相比,東芯股份尚未在3D NAND領域布局,對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說明,目前產品未涉及2D MLC/TLC、3D NAND領域的原因,是否具有相應的技術儲備和研發計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業內已大量出貨的1xnm制程SLC NAND,比如目前行業頭部企業如三星電子、美光科技、海力士等已經將制程微縮至20nm以內。對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說明,公司24nm制程SLC NAND產品是否仍具有競爭力,并結合上述情況說明1xnm閃存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募投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及未來市場發展前景。
除了核心技術的競爭力被質疑外,東芯股份的核心技術人員的資料披露也存在類似矛盾情況。在該公司招股書中,關于將“蔣銘”先生列入核心技術人員的原因,申報材料為顯示其豐富的工作經驗,對其工作經歷作了披露,顯示其1997年7月至2000年12月曾就職于“星科金朋集成電路(上海)有限公司”、2001年1月至2018年4月曾就職于“安靠封裝測試(上海)有限公司”。
然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顯示,“星科金朋集成電路(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時間為2005年11月17日,“安靠封裝測試(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時間為2001年3月8日。
自己嚴重缺錢還低利息借款給關聯企業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東芯股份各年營業收入實現持續增長,分別實現營收5.1億元、5.14億元和7.8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24.01%,實現凈利潤分為-914.31萬元、-6249.29萬元和1407.66萬元。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東芯股份在2020年才實現盈利,多年以來都處于虧損階段。
報告期內,東芯股份與關聯方頻繁進行進行大額的資金拆入拆出,累計金額高達2.1億元。2018年,東芯股份向聞起投資拆入139.91萬元,同年東芯股份向新民控股拆出資金10216.63萬元,向東方恒信拆出資金6800萬元。
蹊蹺的是,在2018年東芯股份還處于虧損狀態,為什么還要將其大額資金借給自己的關聯方企業,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報告期內,2018年東芯股份短期借款就高達10457萬元之多,還有近1000萬元的長期借款,在自身負債累累,還是虧損的情況下,東芯股份卻拿錢救濟別人。東芯股份是解釋到發行人因籌集與補充運營資金、充分利用閑置資金等因素,在報告期初與關聯方之間發生資金拆借的情形,但這個解釋難以服眾。2018年,東芯股份光利息費用就高達678萬元,而利息收入卻只有157萬元。
另外,我們注意到,2018年,新民控股從該公司借走6,141.63萬元,而后又借走4,075萬元,在2018年12月27日歸還,高達10,216.63萬元的借款一年的利息甚至只有120.44萬元。
相關資料顯示,新民控股的最大股東就是東方恒信,占股為95.94%,而東方恒信又是東芯半導體實控人蔣學明控股的企業,蔣學明直接持股東方恒信的76.34%,對其有絕對控制。
由此可見,東芯股份借給新民控股的10216.63萬元和東方恒信的6800萬元共計170216.63萬元基本都是由蔣學明去進行支配的,但這些資金從東芯股份借出之后的究竟用來干什么了,東芯股份的招股書卻并未進行說明。
與供應商之間涉嫌利益輸送
招股書顯示,東芯股份2017年12月通過東芯科創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聞起投資、犀華投資將其持有公司5.81%、5.44%的股權分別轉讓給東芯科創,并確認股份支付費用4,162.50萬元。
本次員工持股計劃有利于增強公司凝聚力,維護公司長期穩定發展,有利于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整體薪酬體系,吸引、保留和激勵公司所需的核心人才,未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東芯科創直接持有東芯股份2250.00萬股即6.78%的股份。在中滬網編輯查閱東芯科創的合伙人發現一個招股書多次提起的名字,蔣銘。
蔣銘,1997年7月至2000年12月歷任星科金朋(上海)有限公司技術工程師、高級技術工程師;2001年1月至2018年4月歷任安靠封裝測試(上海)有限公司技術經理、工程運營技術高級經理、工程運營技術總監;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任紫光宏茂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級運營技術總監:2018年8月加入公司任總經理助理,2019年1月至今任公司副總經理,2020年8月至今任公司董事。
2020年3月,蔣銘被認定為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有5人,分別為AHN SEUNG HAN、KANG TAE GYOUNGLEE HYUNGSANG朱家驊和蔣銘。
蔣銘在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任紫光宏茂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級運營技術總監,同時,紫光宏茂在2019年和2020年都為東芯股份的第四大供應商,第二大封測服務供應商,東芯股份在2018、2019、2020年的采購金額分別為97.83萬元、2717.66萬元和3230.99萬元,采購金額2019年從97.83萬元暴增至2717.66萬元,同時對比蔣銘的履歷來看,蔣銘2018年7月離開紫光宏茂后加入東芯股份并擔任總經理助理,2019年1月至今任公司副總經理而,巧合的就是自2019年開始,紫光宏茂就一躍成為了東芯股份的第四大供應商。
東芯股份招股書中沒有披露到2017年的數據,在2018年之前紫光宏茂是否和發行人有過交易?按照2018年97.83萬元的數據來看,大概是沒有的,或許就是蔣銘加入東芯股份之后交易才開始。
同時,中滬網編輯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東芯科創的合伙人時也發現,蔣銘也在2020年05月27日通過持有東芯科創2.44%的股份間接持有東芯股份的股份,從蔣銘進入東芯股份開始就受到東芯股份的厚愛,不管是從職位上、薪酬上、還是股權激勵上,可以說東芯股份都是給的高高的,蔣銘的這一關系是否導致東芯股份對紫光宏茂存在潛在的利益傾斜?雖然截至招股書簽署日,蔣銘已經不是紫光宏茂的高管,但關聯關系存在于報告期間,東芯股份就有義務進行披露。
如果按照東芯股份的披露方式,只要關聯關系在招股書簽署日解除就可以否認曾經的利益輸送,那么證監會對于關聯關系的披露要求還有何意義?
突擊入股信息披露有矛盾
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東芯股份申報前一年新增機構股東為中電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基金(天津)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中電基金)、景寧芯創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景寧芯創)、海通創新證券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通創投)、上海瑞城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瑞成)、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勃科技)、國開科技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開科創)、上海青浦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浦投資),新增自然人股東為王超、紀立軍、沈芬英、謝鶯霞、王親強、高良才、李美玲、楊斌。
對于新增股東參股過程,東芯股份披露,2019年8月26日,公司股本由28070.18萬股增加至31165.00萬股,增資價格為5.17元/股,由杭州中金鋒泰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中金鋒泰)等14名股東認購,新增股本全部以貨幣出資。
2019年9月26日,上海市市監局核發了新的《營業執照》。2019年10月23日,公司股本由31165萬股增至33168.7318萬股,增資價格為5.17元/股,增資部分由哈勃科技、國開科創及青浦投資3名股東認購,新增股本全部以貨幣出資。2020年5月18日,上海市市監局核準了東芯股份本次變更登記。
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東芯股份股權變更情況顯示,從2018年12月至今,發行人股權所發生的的兩次變更時間分別為“2018年12月26日”和“2019年6月26日”,申報材料中所披露的新增股東中,除在原來基礎上增資的中金鋒泰外,其余新增股東中電基金、景寧芯創、海通創投、嘉興海通、上海瑞成、哈勃科技、國開科創、青浦投資等并未出現在投資人變更后的名單中。
申報材料披露和工商信息出入的原因何在不得而知,是否說明此次IPO中存在股權代持現象,東芯股份并未做解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