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09:08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這是公司2015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業績下滑。同時,體現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品牌授權及綜合服務業務的貨幣化率,則大幅減少至3.3%,為2017年以來首次低于4%,...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南極電商日前發布財報,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41.72億元,同比增長6.78%;凈利潤11.88億元,同比減少1.5%。
????????這是公司2015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業績下滑。同時,體現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品牌授權及綜合服務業務的貨幣化率,則大幅減少至3.3%,為2017年以來首次低于4%,經營拐點隱隱若現。
????????透析南極電商財報,可知業績下滑主要發生在去年第四季度,營收增長11.11%達14億元,凈利潤卻下降22.84%——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約38%的凈利增幅而言,可謂變臉。
????????更令人擔憂的是現金流,公司2020年末應收賬款大增42.66%,遠超2019年增幅。一個細節是,公司改變了應收賬款明細披露,分為“組合1”及“組合2”兩類,未參照2018年、2019年按照“公司本部(不含保理業務)”“保理業務”以及“時間互聯”三項進行詳細披露。
????????去年下半年,市場對南極電商是否涉嫌財務造假屢有質疑,而今其去年第四季度業績意外不及預期,更引人遐想。今年以來,公司已兩次拋出回購方案,截至3月31日的回購金額累計達到7.67億元,但浮虧已超過7000萬元,足見投資者信心遠未穩定。
????????變臉:去年第四季度業績逆轉
????????分季度來看,在傳統的電商銷售旺季的去年第四季度,南極電商營收同比增長11.11%達14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22.84%,僅為4.66億元。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約38%的凈利潤增幅,經營情況之異常,令人擔憂。
????????回顧2020年第三季度,得益于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收入及經銷商品牌授權收入大幅增加,南極電商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3.40%達到8.24億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41.94%達到1.32億元,凈利潤增幅達到36.01%,維持了穩定的業績增長。即使是在疫情影響最嚴重的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凈利潤也實現了5.28%的同比增速。
????????從毛利率指標來看,公司2020年“品牌綜合服務業務”以及“移動互聯網媒體投放平臺業務”的毛利率分別下降了0.10%和2.58%。
????????與業績反轉相對應的是,2020年,南極電商在各電商渠道可統計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金額)達402.09億元,同比增長31.58%,同期公司主營的品牌授權及綜合服務業務收入合計為13.27億元。
????????由此計算,市場最為關心的南極電商品牌授權及綜合服務業務的貨幣化率(即單位銷售額下,南極電商能獲取的收入)減少至3.30%,為2017年以來首次低于4%。
????????對此,公司在投資者調研紀要中給出的解釋是:“同行業中,與國內外主要的頭部企業相比,我們的貨幣化率是有競爭力甚至偏低的。”公司稱,長期看,公司相信GMV和貨幣化率都能保持比較良好的匹配和增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兼顧客戶的利益,不過度要求他們在短期內提供收入指標、貨幣化率指標,希望大家有比較舒適的環境。
????????拐點:電商生態已變
????????如今,以抖音、快手及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模式增長迅猛,而在嚴禁“二選一”等反壟斷監管之下,阿里的電商平臺策略也在變化。分渠道來看南極電商的GMV分布,占比最大的阿里平臺的增速放緩,成為投資者關心的焦點。
????????在公司披露的投資者調研紀要中,阿里政策變化對公司的影響被多次問及,而“精細經營”已經成為公司在阿里渠道的運營“關鍵詞”。然而“賣吊牌”的標簽下,以“輕資產運營”為賣點的南極電商能否應對已經生變的電商生態?
????????“2020年以來的電商市場行情,最火的是奢侈品和小而美的民生消費品市場,中間層的企業景氣度受到影響。”有電商行業運營人士向記者透露,就南極電商的模式而言,在垂直行業深耕問題不大,但是跨品類如果運作不好可能帶來的風險——已有的經驗復制是否有效、人才結構能不能跟得上都是問題。“電商跨品類運營看上去高度相似,但沒有海量資金投入很難做出來,供應商生態不一樣、不可控的風險也存在。”該人士坦言。
????????公開信息可見,南極電商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2020年12月15日,在公司股價連續多日下跌之后,包括董事長張玉祥在內的高管在接受機構調研時坦言:“公司現在面對的問題是發展速度過快,很多匹配的東西還未跟上。解決方法是需要與客戶長期的溝通,與商家共同進退,從精神上和組織上幫助商家解決痛點。”公司相關負責人同時表示,今后不再采取單一傳統的授權模式,會從傳統的授權、合資、投資三個角度來定義與合作伙伴的關系。
????????最近,公司也在持續釋放由“放”轉“收”的生態策略。例如,在4月16日接受機構調研時,公司進一步明確,將主要在品牌、數字化、核心團隊方面投資,將不會考慮“大眾品牌”的投資,而更青睞“小而美”的小眾品牌,形成矩陣。而對于新品類的進展,公司回應稱:“新業務模塊都是上市公司控股,跨境、食品、3C數碼都是直屬公司的新業務。”
????????然而根據財報,2020年公司來自阿里平臺的GMV占比仍超過50%,同比增長12.20%;增幅高達121.98%的拼多多平臺GMV占比為21.89%,而快手、抖音等其他渠道的GMV占比僅1.49%。短時間內,南極電商生態仍擺脫不了對阿里平臺的依賴。如此情勢下,南極電商強調“精細運營”之心迫切,但生態伙伴能否應對阿里流量邏輯的變化?對此,公司回應稱,“對轉型不苛責:能轉、能適應新渠道的堅決去轉,低成本擴張;如果組織能力不夠先把本職做精細,低成本維系和退出。不希望大起大落,希望保持穩定。”
????????隱憂:應收賬款增四成多
????????投資小眾品牌、與合作伙伴共同消化經營壓力、加碼數字化建設,無不仰仗持續健康的現金流支撐,但從2020年財報來看,南極電商的現金流情況更令人擔憂。2020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9.56億元,而2019年這一數據為10.78億元。
????????現金流捉襟見肘背后,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應收賬款合計達到11.2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90億元增加了42.66%。而2019年全年,公司的應收賬款增加額僅為6000萬元,遠低于2020年新增的3.37億元。
????????一個細節是,2020年末,公司將應收賬款披露明細,變更為“組合1:除保理業務以外產生的應收賬款”以及“組合2:保理業務產生的應收賬款”來分類披露;而未參照2018年、2019年按照“公司本部(不含保理業務)”“保理業務”以及“時間互聯”三項分類來進行披露。
????????記者查閱投資者調研紀要發現,在應收賬款問題被投資者問及后,公司才進一步透露,2020年末本部主營業務應收賬款為8.55億元,時間互聯應收賬款為2.51億元。
????????照此計算,2020年南極電商僅“本部主營業務”一項應收賬款的金額就超過了2019年公司的應收賬款總額。
????????對于應收賬款問題,公司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坦言:一是采取更嚴格的管理制度,計提超標準;二是和客戶合作周期較長、友好的,不排除個別壞賬,但都在統計和能接受的范圍中。公司有信心使應收賬款在未來保持更健康的狀態。
????????信心:連續回購仍未穩住
????????去年下半年,一篇質疑“某電商”財務造假的研報流出,因其所指業務模式、財務數據等細節的相似,被市場普遍解讀為南極電商,公司股價隨即大跌,并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2021年1月,證監會表示,已將南極電商的股票交易納入重點監控范圍,督促公司發布了澄清公告,回應市場質疑,同時也要求年審會計師對南極電商2020年度財務報告進行重點審計。
????????面對卷土重來的“造假傳言”,公司緊急發布回購方案。其中,首次約7億元回購已于今年1月25日完成,累計回購近7249.2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95%。1月28日,公司又拋出不超過5億元的新回購方案。截至3月31日,公司又回購了約711.0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29%,成交金額6716.03萬元。按照最新收盤價(4月22日)8.69元計算,兩次回購公司已浮虧逾7000萬元。
????????盡管“護盤之心”迫切,但南極電商的股價和投資者信心似乎仍未穩定。回購方案發布至今,公司股價最高觸及12.03元,但隨后又下跌至9元上下波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