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09:13 | 來源:經濟觀察網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科創板曾一度被視為金融科技企業國內上市的首選。2018年11月5日,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啟動,市場普遍認為,對擬上市企業來說,科創板帶來了上市更便利,門檻更低,時間更快...
金融科技公司投資人的上市退出路徑又變窄了一些。
4月16日,中國證監會修改公布《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2021年4月修訂)》(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同步發布。《暫行規定》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按照支持類、限制類、禁止類分類界定科創板行業領域,明確科創板優先支持方向,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創新企業以及禁止房地產和主要從事金融、投資類業務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此前,市場曾有傳言,沖擊國內第一家IPO上市消費金融公司的馬上消費金融公司,目標即為科創板。4月20日,馬上消費金融公司有關人士表示,上市計劃正在平穩推進,目前處于靜默期。
據記者了解,還有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在今年初啟動了科創板上市咨詢的相關工作。此次科創板的“限制”和“禁止”,對此類以金融+科技業務為主的公司,在融資安排、吸引投資方面或產生不利影響。
科創板下逐客令
科創板曾一度被視為金融科技企業國內上市的首選。2018年11月5日,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啟動,市場普遍認為,對擬上市企業來說,科創板帶來了上市更便利,門檻更低,時間更快的優勢,科創獨角獸企業不必再遠赴納斯達克上市了。
2020年,螞蟻集團、京東數科均在科創板遞交了招股說明書。然而,這兩大金融科技頭部企業均未能成功IPO。
此次監管部門明確了科創板“不歡迎”金融科技企業,對行業內其他金融科技屬性公司來說,或意味著更嚴苛的審核條件。
“此次修訂旨在聚焦支持‘硬科技’的核心目標,進一步明確科創屬性評價指標和申報、推薦要求,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強化綜合研判和審核把關,促進科創板市場高質量發展。”4月16日,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率先試點注冊制的科創板始終堅守板塊定位,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
對金融科技企業的屬性到底是金融還是科技的判斷,市場長期存在的爭議在于,目前科技類企業的估值遠高于金融企業,此類公司在自我包裝時,更希望用科技企業來定位,但穿透其業務本質,依然是信貸類的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大于技術創新。
2020年11月,央行、銀保監高層在國務院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發言中明確,將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屬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動納入到統一的監管范圍。
一位金融科技行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金融科技企業的“金融屬性”定位,在金融監管、資本市場高層或已取得共識,此次科創板明文規定后,對這一行業的創企投融有“澆冷水”的作用,金科企業投資人或將更冷靜考慮投資退出通道的方向。
持牌消金、支付公司上市前景未明朗
持有金融牌照的消費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否也會被科創板拒之門外?
有支付行業人士認為,以to B的科技方式服務產業鏈、企業的支付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仍然會受到鼓勵。
而對消費金融公司來說,融資能力決定著資產規模的大小。目前,消費金融公司融資手段主要依靠股東增資、向金融機構借款、通過銀行間同業拆借、資產證券化、發行金融債等。
如能成功IPO,借助資本市場源源不斷的融資能力,對消費金融公司補充資本金、擴大資產規模將起到極大的支撐作用。
消費金融公司第一梯隊的幾家公司也相繼啟動了上市融資,2020年9月,馬上消費金融獲重慶銀保監局批復,稱原則上同意其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發行規模不超過13.33億股。2021年1月證監會官網披露,馬上消費已與保薦機構簽訂輔導協議,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及中信建投。
2021年3月,招商銀行公告,將啟動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上市研究工作。4月20日,招聯消金相關人士表示,目前處于靜默期,上市相關工作沒有可披露信息。
此前,捷信消費金融公司母公司捷信集團曾于2019年7月份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但幾個月后,捷信集團卻宣布,由于市場情況所致,在此階段上市并不符合集團最佳利益,決定不再推進上市進程。
從已披露的業績來看,2020年消費金融公司前三位分別是招聯、興業消金、馬上消費,招聯消金2020年實現營收128.16億元,凈利潤為16.68億元;興業消金實現營收64.65億元,凈利潤13.5億元;馬上消金實現凈收入76.04億元,凈利潤7.12億元。
除了背靠銀行股東的借款融資優勢,銀行系消金公司還在同業拆借、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方面實現了全渠道融資,去年以來,中郵消費金融、陜西長銀消費金融、杭銀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等機構陸續獲得ABS發行資格。
在沒有銀行股東背景的消費金融公司中,老牌消金公司捷信依然保有優勢。日前,捷信發行了“捷贏2021年第二期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總發行規模為18億人民幣。捷信方面表示,本期產品的成功發行表明,近期實際控制人相關事件并未對捷信的融資產生影響,機構投資者及融資伙伴對捷信在中國市場的持續發展充滿堅定信心。至此,捷信已在中國成功發行19期共計約466億元資產證券化產品。
“在消費金融需求潛力逐漸下降和供給規模逐漸擴大的長期趨勢下,消費金融市場從供給不足的賣方市場逐步轉向供求平衡,甚至出現供給過剩的買方市場,由藍海市場逐漸轉入紅海市場。市場競爭程度日益加劇,競爭不足的格局逐漸轉向充分競爭,甚至過度競爭,各消費金融機構將感到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0)》中指出,競爭必然導致優勝劣汰的馬太效應和擠出效應,強者的市場地位在競爭中不斷穩固和增強;弱者在競爭中市場規模不斷萎縮,甚至可能被擠出市場。優勝劣汰動態競爭過程,導致消費金融行業競爭格局有眾多中小機構的充分競爭,逐步轉變為大中小不同機構之間的壟斷競爭,甚至最終出現少數大型機構之間的寡頭競爭格局。
那么,一眾消費金融公司中誰先跑步上市成功,會成為行業競爭格局的分水嶺事件嗎?科創板的大門是否不再對消費金融打開,是新的變數嗎?經濟觀察網將持續關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