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5 11:32 | 來源:新浪財經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波瀾不斷。前有以經營貸資金違規購房牽出一整條黑色炒房產業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監管部門著手嚴查,后有學區房一夜之間漲價40萬元、中介機構因炒作學...
近日,一則網民舉報房產專家“深房理”教唆炒房的新聞引發熱議。據媒體報道,其鼓吹房價上漲、宣揚“以貸養貸”實現財富自由以及在會員群內提供包括落戶、墊資、代持、騙取經營貸等“炒房”服務。4月8日,深圳市住建局等七部門發布通告稱,對“深房理”涉嫌違法違規線索開展聯合調查,一經查實,有關部門將給予相應處置。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波瀾不斷。前有以經營貸資金違規購房牽出一整條黑色炒房產業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監管部門著手嚴查,后有學區房一夜之間漲價40萬元、中介機構因炒作學區房被查處等。不難發現,在一些熱點城市、熱點區域房價不斷上漲的背后,某些中介機構、自媒體扮演了推動炒房的角色。細看所謂“炒房高招”,其實并不高明,無非是教唆協助騙取購房資格、騙取信貸資金違規購房等手段,或是打法律“擦邊球”,或是已經觸犯相應法律法規。不少人被忽悠著加入炒房大軍,而這些違規中介機構則從中牟利。
炒房客爭先入場、黑中介投機違規、剛需購房者買房難……一個風清氣正的房地產市場豈能容忍這些亂象?因此,必須剎住炒房這股歪風。
一是鞏固來之不易的調控成果。自2016年提出“房住不炒”以來,從中央到地方調控政策不斷出臺,各地因城施策、提升政策精度,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今年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嚴打炒房行為,做到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二是正本清源,凈化金融環境,讓信貸資金真正用于支持企業發展、支持剛需購房,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同時,打擊炒房也有助于金融機構和個人防范風險。
三是規范中介機構行為,強化房地產市場秩序。中介機構的存在本是為了促成買賣雙方交易,架起信息“橋梁”,但一些不法中介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不正當利益,成為行業的“害群之馬”。為堅持“房住不炒”,有必要規范中介機構行為,肅清行業風氣。
在一輪輪調控下,為何炒房行為仍屢禁不止?為何不法中介機構仍敢于鋌而走險?表象之下,其背后的癥結值得關注與深思。
經過四年多的調控,限購、限售、價格指導、處罰等措施已經成為調控工具箱中的必備手段。不斷豐富的調控手段,保障了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然而,一些地區在調控中常常陷入疲于“補漏洞”的困境,比如,在以假離婚獲取購房資格多發、一二手房價格嚴重倒掛之后,相應補救政策才出臺。此外,同一地區政策前后不一致、相互“打架”、銜接不暢的問題也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給炒房者提供了套利空間。因此,各地調控政策應更具前瞻性、科學性,針對市場存在的各種問題打出一整套相互配合的“組合拳”,把握好時、度、效。面對炒房違法違規行為,監管應及時出手,有違必罰,讓違規套利者付出沉重代價。
房地產市場關乎地方財政、金融、民生、就業等方方面面。當前,需要加快落實好符合國情和市場規律的房地產長效機制,逐步建立起與住房制度、房地產市場發展相匹配、聯動的房地產金融信貸制度、土地供應制度和財稅制度,改變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調控方式。同時,“房住不炒”的底線不容突破,各地、各部門要認識到房地產市場長遠健康發展的重要性,而不能過于注重眼前利益。
房地產發展牽動民生福祉。無論何時,都必須保持施策定力、提升施策智慧,剎住炒房歪風,還市場以理性。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