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5 09:39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二輪問詢回復來看,公司產品進口替代與科創屬性、中介機構執業質量仍是問詢關注的焦點。
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從多地證監局了解到,前期科創板IPO“撤單”企業陸續返回賽場,重新接受券商上市輔導,整裝待發向新一輪IPO發起沖刺。初步來看,大部分企業仍將上市目標瞄準科創板,少數企業根據行業屬性及業務特征轉向創業板。
從前期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改革來看,其考驗的不僅是發行人在信息披露中的主體責任,更是中介機構核查把關的責任,只有二者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能合力交出一份高質量的IPO“答卷”。不少企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撤單”是受自身戰略調整、財報更新、推進研發、完善資料等各種因素影響,結合前次“備考”經驗,二次闖關已做好充足準備,希望“以質取勝”,共享IPO常態化紅利。
不少“撤單生”正積極備考
3月份以來,多地證監局出現了一些IPO企業“熟面孔”,其中不乏此前科創板IPO撤單企業。記者注意到,鴻銘股份、中科晶上、森泰股份3家公司科創板IPO均在今年前兩個月度終止審核,目前上述公司已重新接受券商上市輔導。而聯動科技在3月初終止后目前又重新沖刺。
3月23日,記者從廣東證監局獲悉,佛山市聯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動科技”)于19日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海通證券繼續擔任公司的輔導機構。而這距離公司科創板IPO終止審核還不到10天。
據了解,聯動科技科創板IPO去年9月獲受理,回復兩輪問詢35題后,因發行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及保薦人撤銷保薦,公司IPO于今年3月12日終止審核。從二輪問詢回復來看,公司產品進口替代與科創屬性、中介機構執業質量仍是問詢關注的焦點。
例如,公司、保薦機構及律師需要就發行人主要產品是否“屬于國家鼓勵、支持和推動的關鍵設備”、是否符合進口替代的科創屬性標準進行說明、核查并審慎發表明確意見。而中介機構執業質量則涉及前次問詢事項、現金分紅資金使用、重復采購等情況的核查方式、核查證據等。
另一名科創板前“考生”廣東鴻銘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鴻銘股份”)也于3月辦理了輔導備案,輔導機構仍為東莞證券。鴻銘股份前次“趕考”進程頗為曲折,公司去年5月獲受理,今年1月19日終止IPO ,其間累計回復四輪問詢55題。不巧的是,就在接到上會通知5天后,公司及保薦機構就突然撤回申請。
從最后一輪問詢中不難看出,圍繞公司收入確認的時點、依據、憑證以及因此引發的會計差錯更正等情況,仍是一道說不清的難題。這或許也是鴻銘股份IPO臨門一腳卻突然剎車的原因。
輔導信息尚未透露這兩家公司的擬上市板塊,但有了前次豐富的“備考”經驗,加之近期監管對IPO首發企業及其保薦機構的明確要求,兩家企業此番IPO之旅或將增加更多確定性。
據初步統計,截至3月中旬,目前已報送輔導備案材料、接受上市輔導的企業數量達到2278家。
“重考生”量身選擇“考場”
從前期案例來看,返場“考生”重新申報IPO仍然鐘情于與其科創屬性、定位契合的科創板,也有部分企業綜合考慮行業及業務特性等因素改道創業板。
記者從上海證監局獲悉,今年1月終止IPO的天士生物迅速重啟上市輔導進程,繼續瞄準科創板。據悉,公司將攜帶新鮮出爐的2020年財務數據二次沖刺IPO。另一家撤單IPO的江蘇藥企也告訴記者,會堅定選擇與公司創新研發高度匹配的科創板,并透露重返“考場”時將會帶來公司創新藥的好消息。
有部分企業在重新選擇上市時,就綜合板塊定位、行業及業務特性等因素,由科創板轉向了創業板。
北京證監局官網顯示,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科晶上”)2月下旬重新接受中信建投上市輔導。1月21日,中科晶上因撤回上市申請,科創板IPO終止審核。此次重新接受輔導其上市板塊已調整為創業板。前次申報材料顯示,中科晶上主要從事基帶處理器芯片設計和協議棧軟件開發,一輪問詢曾重點聚焦公司股份代持、核心技術及知識產權等問題。
同為“轉場生”的還有安徽森泰木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森泰股份”)。公司2月23日終止科創板審核,而在最新一期的安徽轄區擬IPO企業輔導表中,森泰股份赫然在列,不過其上市地已調整為創業板。
森泰股份前期在科創板“考場”已完成三輪問詢,并于2月19日接到上會通知。上會前緊急“撤單”,科創屬性或是掣肘公司科創板IPO的關鍵一環。
記者注意到,森泰股份主營業務是高性能木塑復合材料、新型石木塑復合材料及其制品和應用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此次公司選擇的科創指標依據是“形成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相關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50項以上”,但是形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53項發明專利卻多為配方類、生產工藝類及安裝技術類發明專利。此類專利如何體現科創屬性、是否存在同一技術重復申請等情形,均在最后一輪問詢被反復追問。由此來看,科創屬性和定位不明確,大概率是森泰股份改道IPO的主要原因。
創投依然堅定“陪跑”
事實上,重新“備考”IPO不僅考驗著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的“硬實力”和責任感,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創投機構的投資眼光和心理。
針對近期現場檢查前高比例“撤單”情況,有滬上知名創投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注冊制改革讓很多真正有科創核心能力的企業有機會在較短時間內上市,在二級市場獲得資金支持,加速推動了中國的科技創新。作為創投機構,我們投早、投新的初衷不會變。對于IPO暫時止步的企業,我們也會評估是否繼續在一級市場上支持其融資。”
創投是科技創新企業成長的重要支持力量。據統計,在科創板及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5%以上的企業在IPO之前就獲得創投機構的支持。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