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08:46 | 來源:東方財富網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2月份以來,共有51家IPO企業因撤回材料而終止審核,其中有16家是因為抽中現場檢查而撤回材料。
據外媒報道,證監會最快將于下月發布科創板調整修訂后的細則,對科創板上市企業將更強調“硬科技”,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更嚴格詳細的審查,并提升金融科技企業的上市門檻,以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并保護投資者。
對此,有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證監會確實將會出臺科創板相關的細則,但并沒有具體針對任何特定領域的規則。
近期,注冊制板塊的IPO企業已掀起撤材料潮。截至發稿,3月12日,科創板有2家IPO企業撤回材料;3月11日,有4家IPO企業撤回材料,其中創業板3家、科創板1家。今年2月份以來,共有51家IPO企業因撤回材料而終止審核,其中有16家是因為抽中現場檢查而撤回材料。
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稱,IPO企業撤材料的原因各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中介機構執業存有瑕疵;第二,企業存在一些規范性問題,達不到上市條件;第三,受疫情影響,有企業的業績已不符合上市條件;第四,也有少數企業因質量問題、科技屬性不強等原因而撤退。
在IPO企業紛紛撤材料終止審核之時,市場有傳聞稱,監管層考慮收緊上海科創板企業上市標準,要求企業更具科技屬性,并提升像螞蟻集團這樣的金融科技企業的上市門檻。
對于科創板的定位,2020年3月20日,證監會發布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的“3+5”評價體系。同年3月2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細化定位,精簡優化自我評估、核查把關、審核問詢的程序和要求。
在她看來,“證監會發布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短短680個字,不足以成為確認科創屬性的實操手冊,建議根據科創板一年多來運行情況,出臺更加詳細的科創屬性認定標準,同時也根據行業特性進一步細化標準,建議軟件研發類企業五項發明專利的科創屬性標準,可以適當放寬或者采用其他維度來衡量科創屬性。”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曾對第一財經稱,科創板還需要更多大品牌、大市值的硬核科技企業作為中流砥柱,形成集成效應,以更好地引領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截至3月12日,科創板共有上市公司238家,總股本686.43億股,總市值3.22萬億元,總流通市值1.05萬億元,平均市盈率82.36倍。目前,科創板共受理了545家企業IPO申請,除去已經有注冊結果的270家、中止及財報更新的14家、終止審核的89家,在審企業有172家。
如何避免“小堰塞湖”現象?樊蕓建議,評估、優化審核制度和審核的程序,進一步優化發行上市的審核流程。上交所和證監會之間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建立通暢的現場交流溝通機制,保持審核理念和尺度的一致性、一貫性,減少溝通成本,進一步增強發行審核各環節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科創板的上市標準是否有變,還有待于監管層具體細則的明確。不過,不管是科創板還是創業板,IPO企業撤回材料已成為近期的一大常態。
3月12日,科創板又有齊治科技、聯動科技2家IPO企業因發行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或者保薦人撤銷保薦,而被終止發行上市審核。
同樣的現象在近期掀起潮流,3月11日,注冊制板塊一共有4家IPO企業撤回材料,其中科創板1家、創業板3家。
此輪IPO企業撤回潮,自現場檢查抽查名單公布之后愈發明顯。1月31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在1月30日前受理的407家科創板和創業板IPO企業中,抽出了20家企業進行現場檢查。名單公布后,陸續有16家IPO企業撤回材料終止審核,撤回率達到80%。
在這之后,也有企業陸續撤回材料終止IPO。整體來看,今年2月份以來,共有51家IPO企業因撤回材料而終止審核,其中,創業板有36家,科創板有15家。這也意味著,除了抽中現場檢查的16家IPO企業外,還有35家企業因為各種原因撤回了材料。
對于IPO企業撤回材料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抽中現場檢查的IPO企業有些并非是質量不行,而是中介機構存在執業瑕疵,“現在現場檢查查得很緊,這些中介覺得沒必要在這個當口兒以身犯險”。
前資深券商保薦代表人王驥躍也稱,或許有些公司是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甚至存在財務造假的嫌疑,但大多數撤回的公司并不存在財務造假行為,更大的可能是在某些方面規范性還沒有達到發行上市條件,還有的公司是因為趕著申報,中介機構的底稿尚不完善,中介機構經不起查,而不是發行人經不起查。
“注冊制實施以來,審核效率相對于之前的核準制確實大幅提高了,審核要求也降低了,券商內部的內核和質控對項目風險的控制力也就隨之下降了。項目執業質量下降了,面對現場檢查或現場督導的時候,撤材料就是最理性的選擇了。”他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