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08:38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毛可馨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悉,科創板上市規則對核心技術人員的關注度明顯加強,將核心技術人員穩定性列為發行條件之一,且將核心技術人員離職歸于重大風險因素要求上市公司予以披露。...
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離職背后,折射出行業發展進入活躍狀態。對上市公司來說,做好股權激勵與公司文化是留住人才的關鍵。
熱門行業離職多
科創板開市交易一年多,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離職數量悄然增多。據統計,從2020年7月至今,科創板上市公司共發布了26份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公告,而在科創板2019年7月22日開市后的第一年內,僅有9份離職公告。
據悉,科創板上市規則對核心技術人員的關注度明顯加強,將核心技術人員穩定性列為發行條件之一,且將核心技術人員離職歸于重大風險因素要求上市公司予以披露。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梳理發現,去年7月至今的26份離職公告分布在22家上市公司,其中,華潤微出現3次核心技術人員離職事件,美迪西、國盾量子出現2次。從行業分布來看,主要分布在醫藥生物、計算機、通信電子等領域,分別為6家、6家、4家。
多位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指出,離職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發展狀態,行業火熱會增加人才需求,出現互相挖人的現象。
以新能源產業為例,從業經歷近20年的負極材料專家趙立平目前在烏海寶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任銷售經理。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鋰電池產業出現至今也就是20多年的時間,但這期間發展勢頭迅猛。“比如負極材料在20年前的需求僅有1萬多噸,而今年是30多萬噸。行業誘惑力大,吸引更多人參與,曾經有很多煤老板一下子砸很多錢進來做電池材料,投進來就需要人。技術人員能在企業待3年就是老員工,很難得了。”
同樣在鋰電領域的劉紹恒也有同感,劉紹恒沿著在上市公司任職到自己出來創業的從業軌跡,目前在山東天安華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任總經理。他觀察到近些年行業流動性愈發明顯,“一方面,鋰電行業目前比較成熟,資本關注度高;另一方面,前些年培養出來的人才現在也能夠獨當一面了,可能會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具體到不同行業,人才需求和流動方向也各有特點。趙立平表示,總體來講,鋰電行業的人才是從下游往上游走,逐漸趨向更加專精的材料領域;如果反過來,制造環節越來越復雜,知識體系就很難支撐。
此外,生物醫藥也是核心技術人員頻現離職的行業。厚新健投南京辦公室負責人張顥騰長期專注生物醫藥投資領域,他告訴記者,醫藥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有兩個特點:一是專業素質門檻較高;二是由于醫藥行業監管相對嚴格,因此也要求從業人員有較強的合規能力。“既需要創新性,又要嚴守合規,這就決定了藥企的創始人一般比別的行業年齡更大,因為必須積累了足夠的實踐經驗才能夠駕馭一家企業。”
如何留住人才?
從離職時間來看,出現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公司很多上市還未滿一年。在上述22家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公司的上市時間集中在2020年7月至9月,同期科創板上市節奏也較為密集,這3個月中新上市的公司數量達66家。浩歐博更是在上市一個多月后就出現了離職現象。
“上市后不久即出現離職現象,可能是因為一些人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或者轉而去創業實現新的夢想。”張顥騰表示。
對于核心技術人員離職造成的影響,趙立平認為,短期內可能看不出來,但長期來看,核心技術人員代表了公司技術發展方向。“行業發展越來越快,產品迭代迅速,如果未來方向出現了錯位,影響會非常大。”
劉紹恒指出,影響程度要根據公司具體研發組織形式來判斷。“一般來說公司不會把技術核心完全放在一個人身上,如果是團隊協同研發,影響就不會很大,比如電池生產的工序很多,涉及整個體系;但在材料領域,可能是一個人主導一個項目,那損失就比較大了。”
實際上,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往往持有原始股份或享有股權激勵。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發現,在上述出現離職的上市公司中,多數核心技術人員仍持有公司股份,需要滿足監管規定,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個月內和離職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公司首發前股份。
張顥騰認為,合理有效的員工激勵是綁定人才的關鍵措施。“對于沒有設置期權池的公司,我是不會投資的。此外,還要看創始人等高管所持股權的比例,以及整個期權設計方案是否完善。股權激勵依照員工的貢獻,既是可達成的,又不是特別容易達到的,這樣才能起到激勵的效果。”
此外,良好的企業文化對留住人才的積極作用,也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一般員工可能會在意薪資水平的差異,但核心技術人員可能會看得更遠,他們會在意在企業工作開不開心、有沒有前途、企業的發展是否與他有關。”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