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09:56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張懿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堅持大眾的技術和質量標準,不搞“瓜菜代”,上汽大眾用真抓實干加速了國產化的進程,提升了國產化的質量。更為深刻的是,桑塔納國產化進程,為發展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夯實...
途觀X在2020北京車展開啟預售
“第一屆北京車展參展的國內展車中,只有合資的桑塔納轎車和北京吉普切諾基還看得過去。”這是三十年前(1990年),某媒體對于首屆北京車展的描述。
三十年后(2020年),上汽大眾在SUV市場的十年積累之作途觀X在北京國際車展上開啟預售,再次成為全場的一大焦點。
從“還看得過去”的桑塔納,到轎跑SUV途觀X,上汽大眾在不斷提升自身國產化水平的同時,也持續推動著中國汽車行業砥礪前行。
從CKD到國產化率超90%
上世紀80年代,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后更名為“上汽大眾”)先后成立并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進入以合資合作為主的發展階段。可如今,北京吉普,以及此后成立的廣州標致、南京菲亞特都已走向解體,唯有上汽大眾脫穎而出,成為行業佼佼者。“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上汽大眾在成立之初便非常重視國產化的質量和布局”,有資深業內人士直言。
一切從零開始。由于并不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第一批國產桑塔納采用CKD(進口零配件直接組裝)的方式進行生產。那時,桑塔納國產化率只有2.7%,其中主要包括四個零件,輪胎、喇叭、天線、標牌。
1983年4月11日,第一輛桑塔納轎車組裝成功
為加速國產化,上海市政府當時出臺多條優惠政策,并專項成立了“支援上海大眾建設小組”和“桑塔納國產化辦公室”,以加快國產化進程。得益于此,桑塔納的國產化取得跳躍式發展。1991年,桑塔納的國產化達到了70%;到1996年底,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已達到了90%以上。
堅持大眾的技術和質量標準,不搞“瓜菜代”,上汽大眾用真抓實干加速了國產化的進程,提升了國產化的質量。更為深刻的是,桑塔納國產化進程,為發展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夯實了基礎,為實現中國轎車量產化鋪平了道路。
“只要是我們上汽大眾認可的,他們馬上就能用,不需要再認可了。還有其他生產汽車的廠,只要和上汽大眾配套,你出來的東西我們就可以用”,時任上汽大眾安亭汽車二廠總裝車間黨總支副書記徐志榮表示,零部件國產化帶動了整個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
2008年6月,Lavida朗逸正式上市
從自主研發到領跑“新四化”
依托于大眾集團這棵“大樹”,上汽大眾本可以持續“乘涼”,但其卻毅然地選擇走自主研發的新道路。
作為上海大眾汽車旗下首款自主研發的產品,Lavida朗逸于2008年6月正式上市。據了解,朗逸是由中方主導參與設計研發,在大眾集團全球產品譜系中可謂最具“中國特色”。
起初,朗逸并未獲得德方的青睞,但上市之后獲得市場良好的反饋,多次問鼎A級車市場銷冠。如今,朗逸仍然保持著良好的市場表現。數據顯示,今年8月,朗逸銷量45549輛,同比增長41.74%;1-8月,累計銷量252106輛,位列A級車銷量亞軍。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伴隨著中國市場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堅持自主之路的上汽大眾也一直穩居行業頭部。近十年來,上汽大眾共奪得五次(2013年、2015年-2018年)國內乘用車銷量冠軍,地位舉足輕重。
另據上汽集團最新發布數據顯示,今年8月,上汽大眾銷售14.5萬輛,環比上漲8.21%;1-8月,累計銷售汽車838060輛,繼續領跑國內單一汽車品牌銷量冠軍。
在汽車“新四化”的浪潮下,上汽大眾又成為大眾集團布局未來的重要戰略陣地。據悉,作為大眾汽車集團在全球的首個專為MEB平臺車型生產而全新建造的工廠,上汽大眾安亭工廠,已于去年11月落成,項目總投入約170億元,規劃年產能30萬輛。這意味著上汽大眾已全面開啟了電動化、智能網聯化的新篇章。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