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09:34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胡喆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計劃實現年產百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產能的工廠開工建設,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單輪融資再創最高紀錄……一段時期以來,衛星互聯網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受到各方關注,...
計劃實現年產百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產能的工廠開工建設,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單輪融資再創最高紀錄……一段時期以來,衛星互聯網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受到各方關注,相關產業建設正加速落地。衛星互聯網將如何便利人們的生活?我國衛星互聯網的發展還需邁過幾道關?
此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虹云工程”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鴻雁星座”成功發射試驗星。2020年1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范疇。2020年7月7日,國內首架由高速衛星提供互聯網上網服務的航班圓滿完成飛行任務。
此外,由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所屬行云公司負責建設運營的我國首個自主投資建設的低軌窄帶物聯網衛星星座“行云工程”,計劃在2023年前后建成由80顆低軌通信衛星組成的星座,以期解決物聯網業務因地面蜂窩通信網絡覆蓋不足導致的通信盲區難題。
“未來的網絡,一是對于通信容量需求越來越高,二是覆蓋能力越來越高。”銀河航天合伙人、衛星技術專家張世杰認為,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可能就是衛星互聯網。
而面對動輒成百上千乃至上萬顆的低軌互聯網衛星星座計劃,如何將這么多顆衛星送上天,找到合適的“太空班車”,是擺在面前最現實的問題。
作為我國運載火箭研制的國家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推出了“快舟”“捷龍”等主要用于商業航天發射的運載火箭,運載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進入太空的成本也不斷降低。
另一邊,以星際榮耀、藍箭航天、星河動力、翎客航天等為代表的民營航天公司,也在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
近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亞軌道概念飛行器正式亮相,這是國內首款民營公司發布的亞軌道太空旅游概念飛行器,為太空旅行的實現提供可能。同時,星際榮耀宣布完成11.92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創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單輪融資最高紀錄。
星際榮耀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邁過“入軌”這一運載火箭技術門檻的民營企業。今年秋天,星際榮耀將執行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第二次發射任務。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也將成為國內首個產品化民營火箭型號,具備規模化、持續化發射能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球在軌衛星數量約為2218顆,未來10年內預計數量將擴大10倍,增量部分主要來自低軌通信衛星。
衛星需求的增長必然帶來生產模式和產業鏈的變化。有專家指出,在此背景下,衛星批量化生產是衛星互聯網新基建的關鍵,針對我國衛星產能相對不足的現狀,衛星工廠模式是滿足行業剛需的必然選擇。
“衛星互聯網發展的商業價值和公共應用價值非常廣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關照宇表示,未來,隨著5G商用的逐步推進和太空云計算資源的部署,衛星互聯網的無地域差異網絡、低成本和高效等優勢將更為凸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