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08:06 | 來源:節點財經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行業角度分析,青云科技涉及的混合云業務,既面臨較小的應用市場,又面臨上述提到的貢獻核心收入周期較長,該業務能夠短期內給青云科技帶來業績提振,可能性并不大。...
成立八年仍未盈利,青云科技沖擊科創板,能否平步青云?
來源 節點財經
對于很多企業而言,疫情的影響都是利空的。但對云計算行業,疫情倒逼企業、商戶線上轉型,使得云計算技術深刻影響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卻是利好的。這種利好在資本市場方面表現的尤其明顯——疫情期間云計算板塊獲市場關注,形勢一度走強,盡管3月美股經歷多次熔斷,但云計算板塊卻在當月漲幅超16%。同時,國內科創板云計算企業優刻得(688158.SH)自1月登陸科創板后,接連迎來4個漲停。資本市場也引來了更多的板塊參與者。
近期,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云科技”)科創板首發上市申請獲上交所受理,計劃發行不超過1200萬股,募資規模約11.88億元。如果青云科技此次能夠成功上市,將是我國繼優刻得之后第二家上市的云計算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云計算板塊正處于亮麗的風口,但也及其考驗著企業和資本的耐力。這一點從青云科技的實際運營情況就能窺知一二。
/01/
成立八年仍未盈利
青云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面向企業級的云計算服務商,通過云產品和云服務兩種方式交付給客戶。云產品是軟件和軟硬件一體機,客戶通過采購或者供應商,形成私有化部署,也可以采用青云混合云相關軟件部署;云服務則是青云采購資源后,將資源和服務以訂閱的方式交付,實現客戶的公有云或混合云部署。
青云科技的云服務業務比云產品起步要早,2012年青云科技前身公司成立后,通過技術研發,上線了公有云服務;2015年開始,公司將核心技術從公有云服務中解耦并產品化,形成云產品,進入私有云市場;2017年,隨著傳統企業上云周期到來,青云科技的核心收入來源轉為企業云和超融合系統,推出混合云的解決方案;2019年后,開始針對物聯網和5G布局物聯網平臺和邊緣計算平臺。
青云科技的創始團隊脫胎于全球知名IT公司IBM。創始人黃允松在IBM中國軟件開發實驗室工作了9年多,有大半的時間在做與云計算相關的業務,是IBM SmartCloud初創組成員及架構師;目前擔任首席技術官的甘泉曾早年與黃允松共事;負責戰略制定及運營體系建設與管理的林源曾在IBM參與Hadoop相關而研究和優化;此外,擔任供應鏈總監的廖洋曾負責IBM存儲及服務器產品;而擔任產品總監的李威曾是IBM DevOps架構師。
憑借著知名的創業背景和投資方加持,青云科技成立不久儼然成為了一家云計算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
但與明星創業公司稱呼形成對比的,卻是成立八年始終處于虧損的業績。
青云科技的招股書中顯示,2017-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39億元、2.82億元與3.77億元,同期利潤卻分別凈虧損9647萬元、1.49億元和1.91億元,三年總計虧損4.37億元,盡管凈虧損率連年有所收窄,但整體虧損規模仍較大。
圖片來源:招股書
在綜合毛利率方面,2017-2019年,分別為22.27%、11.01%以及12.51%。其中,云產品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40.28%、33.59%以及33.02%,趨勢呈現下滑; 云服務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30%、-18.92%以及-26.53%,呈明顯下滑趨勢。青云科技解釋主要原因是公有云領域競爭激烈、客戶結構調整、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較大等因素所致。
對于一家重視技術的公司來說,主要虧損的原因一定是在于研發投入。截至2019年12月31日,青云QingCloud研發人員共計193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38.14%。2017-2019年,研發費用在營收的占比分別為12.82%、22.81%及18.45%。這與同行業優刻得研發投入占比相差無幾,2016-2018年優刻得研發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8.97%、12.68%、13.51%。
另外,青云科技的費用成本主要還來自員工薪酬。2017-2019年,公司職工薪酬(包含股份支付)分別占當年營收的50.84%、50.51%和50.87%。
招股書中表示,青云科技未實現盈利的境況短期內無法改善,未彌補虧損仍會存在,預計會持續產生大量開支。公司由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準日未分配利潤為負。
/02/
現金流吃緊暗含風險
由于虧損加劇,青云科技的現金流也顯露出令人堪憂的一面。
招股書中顯示,公司業務運營所需資金量較高,2017-2019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051萬元、-6239萬元及-8700萬元。
現金流逐漸遞減,一方面是因為青云科技尚未盈利,且存在大額未彌補虧損;另一方面是因為近兩年公司拆除VIE架構回國上市,又支出了大量資金所致——2017-2019年,青云科技拆除原有的VIE架構,以6.4億元收購優帆網絡的股權和優帆香港的資產。
VIE結構,在國內被稱為“協議控制”,是指境外注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業務實體就是上市實體的可變利益實體,主要便于中國企業實現海外上市、融資等。查看青云科技招股書就可看到,2012年公司成立之初,就為境外上市計劃搭建了紅籌架構。2017年,經公司與全體股東商議,又考慮回歸A股上市,又對紅籌架構予以拆除,收購優帆網絡的股權和優帆香港的資產。截至2019年12月31日,青云的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1.01億元,未分配利潤為-1.99億元,而2017年和2018年年末的余額為7.52億元和9.3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青云科技在2019年底,未分配利潤已經為-1.99億元,公司未盈利狀態如持續存在,或累計未彌補虧損繼續擴大,可能導致觸發退市條件,存在觸及終止上市標準。
同時,節點財經認為,從青云科技的業務分析,公司也并非能夠在短時間內盈利。
招股書顯示,青云科技的主要產品有五大類:云服務、企業云與超融合、軟件定義存儲、容器平臺以及IOT與邊緣計算。企業上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更換底層IT基礎設施,涉及到海量數據的遷移、內部應用的云化、業務系統的重構等方方面面的事宜。所以青云科技的云服務業務是在公司成立2年后,2014年才開始貢獻核心收入,直到2017年才進入穩定發展階段。軟件定義存儲業務開始于2015年,2019年底才有明顯的業績貢獻。企業云與超融合業務開始在2017年,到目前還沒有進入穩定的發展期。同時,2019年以后,公司拓展了IOT與邊緣計算平臺,目前尚未開始貢獻核心收入。
如此推算,青云科技的每項業務能夠貢獻核心收入,最起碼也要2-4年的時間。這段時間里,現金流對公司尤其重要。
對于本次募資,青云科技計劃發行不超過1200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25%以上,募資規模約11.88億元人民幣;主要擬用于投資云計算產品升級項目、全域云技術研發項目、云網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圖片來源:招股書
/03/
投資云計算板塊需要耐心
從盈利模式來看,青云科技的盈利主要來自于云產品、云服務的銷售收入與成本費用之間的差額。云產品的收入來自軟件或軟硬一體化產品銷售及售后支持服務,成本主要是服務器等硬件采購成本;而云服務的收入來自資源訂閱服務,包括包年包月模式和彈性計費模式,成本主要是源于IT 基礎設施購置。
圖片來源:招股書
盈利模式清晰,但是青云科技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業務從整個行業發展角度來看,可以用幾個詞來形容:競爭慘烈、尚不成熟。
首先是公有云業務。因市場潛力巨大,云計算行業巨頭林立。前有阿里云、騰訊云、中國電信及 AWS、金山云等頭部企業占據大部分市場,后有華為云、用友云等持續分食市場。根據《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Q3)跟蹤》報告,阿里和騰訊這兩大廠商就占領著超過50%的市場份額;2019年二季度華為云IaaS+PaaS的整體市場增長超過350%。
公有云的特點好比一項巨大的工程。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將這項工程建起,然后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收回成本。這對于一些能夠看清形勢的小公司來說,絕對不會與財力雄厚的大公司去爭高下。
對于前期虧損的問題,青云科技此次也承認:由于公司新技術與新產品研發投入較大,所處云計算行業尤其是公有云領域競爭激烈,導致公司虧損情形尚未消除。
“公有云巨頭林立,公司未來會通過深耕私有云市場、豐富產品線等措施優化毛利率表現。”青云科技創始人黃允松曾公開表示。2014年,青云科技便開始差異化競爭進軍私有云市場,并將金融行業作為切入點。
但布局私有云似乎也并非那么簡單,青云科技短期內能否依靠該業務在巨頭角逐中突圍,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此次青云科技招股書中就闡述了大部分客戶對云計算企業私有云產品的看法:私有云門檻較低,中小廠商較多,整體技術水平仍有待提升。已經應用私有云的企業中,40.6%的企業認為運維系統功能不完備是目前應用私有云存在的主要問題;28.5%的企業表示私有云基礎功能不夠完備,無法滿足部分實際需求。另外,資源調配能力及效率、互操作性、安全性以及可用性等也是私有云服務商未來需要著力提升的方向。
圖片來源:招股書
再看青云科技的混合云市場。
混合云由于兼顧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兩者優勢,便于企業更為靈活地調度 IT 資源,受到全球企業廣泛歡迎。但相較全球市場,中國混合云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采用混合云的企業比例較低。根據信通院調查數據,2016年我國采用混合云的企業在所有企業中占比為5.3%,至2018年僅上升2.8%至8.1%。
其中的原因,青云科技表示是目前仍缺少適合的解決方案、現有技術不夠成熟導致了部分企業沒有采用混合云架構。根據信通院的調查,目前43.1%的企業認為網絡連接不夠穩定是其應用混合云面臨的主要挑戰,與2017年相比提高了8.2%;其次,35.8%和21.7%的企業分別認為基礎功能不完備和服務可用性差是其應用混合云面臨的問題。其他挑戰還包括:產品/服務種類不豐富(20.6%)、資源調配能力及效率低(16.6%)和異構虛擬化實現困難(11.3%) 等。
從行業角度分析,青云科技涉及的混合云業務,既面臨較小的應用市場,又面臨上述提到的貢獻核心收入周期較長,該業務能夠短期內給青云科技帶來業績提振,可能性并不大。
圖片來源:招股書
節點財經認為,云計算作為一系列新興信息技術的合集,仍保持較快的演進速度,但相關產品的性能和穩定性是否能夠獲得下游客戶的認可,是否能夠始終保持在行業前沿,還要有適應市場和教育市場的過程。如此看到,青云科技涉及的云計算板塊需要小火慢熬,即使有資本助力,效果也甚微,投資云計算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