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2 15:46 | 來源:未知 | 作者:馮雙白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培養時代新人的高度,一方面呼喚美育回歸本質,培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育人心靈;另一方面也呼喚美育與時俱進,創新方式方法,開拓實踐新天地
![]() |
制圖:蔡華偉
|
從培養時代新人的高度,一方面呼喚美育回歸本質,培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育人心靈;另一方面也呼喚美育與時俱進,創新方式方法,開拓實踐新天地
修身育人,以美升華人生境界
中華民族歷來把美作為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去追求,把美的教育和傳續作為民族發展重要基石去重視,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從來就不缺對美的發現、體認、洞察和表達。可以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懂美的民族,從古至今美育不僅受到高度重視,而且在歷史積淀中呈現出鮮明的東方文化思維特征。
中華美育精神的根基在于從中華大地古老生存方式里誕生的東方哲學。生命何來?價值何在?先賢與哲人一直在試圖回答這些終極追問。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感嘆“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萬物生生不已,人為何是萬物之靈,尊貴于天地之間?恰因為人之生命有“大德”和“道義”通貫其間,《周易·系辭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因為有“德”而生,又因“德”之內存而寶貴;《荀子·王制》有言:“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朱熹云:“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中華文明和中國哲學具有源遠流長的重“生”傳統,對生命的思考從未間斷,特別強調人之生命在宇宙間的尊貴地位,并且深刻指出如此尊貴特別需要修養和培育。
如何修養和培育?《論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命題的提出,內涵豐富,所指深刻,從中華傳統美育精神的特別角度,深刻闡明儒家禮樂文化中詩歌、禮儀、樂舞三者之間的深刻關系,即在禮儀、秩序、大道、規矩立于心中之前提下,詩歌和樂舞發揮引導、啟迪、梳理、整合的美育作用。美育之于人格養成和生命成長不可或缺。為此,周代制定系統而嚴格的包含禮樂修養在內的修養計劃,命名為“六藝”,并被歷代重視和延續。從生命體認起步,到生命意義的圓滿達成,美育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美育將天人合一的綜合性思維理念落實到個體生命的錘煉和升華過程,將生命感悟與生命終極意義追索結合起來,在美育中豐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學內涵。中華美育的修身目標,符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心理推導,再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行為推演,不僅包含對個體生命體認和修養的明確表述,更是成為推動中國歷史前行的文化力量。
盡善盡美,熔煉正確價值理念
中華文化審美觀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強調美善統一、盡善盡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價值。
孔子在齊國觀看《韶》之后,對樂舞大加贊賞,稱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與之對應,《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將美與善區別開來,認為美不同于善,因為從美的角度看是完滿的東西,從善的角度卻可能是不完滿的。美雖能給人以感官愉快,但美必須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內涵,才有社會意義和價值。因此,他主張既要“盡美”,也要“盡善”,美與善要實現完滿統一。“盡善盡美”從此成為中華美育的重要精神追求。
美善合一,才是和諧之美、中和之美、溫潤雅致之美、形神兼備之美。美感,是人類審美活動中對于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既具有共通性,同時也反映出不同社會生產實踐和文化發展歷程所產生出來的不同目的性。在中華美育傳統中,善是這種符合規律、滿足一定功利目的的總結。長期以來,在中華美育符號體系中,真、善、美相統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華,真、善與美相合相生。盡善盡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來支持。
盡善盡美、美善合一,對于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美育,是上善若水的價值判斷教育,是求真求是的精神立場教育,是真善美合一的心靈教育。“立象以盡意”,美育需通過生動形象來傳達,以融合善和真理力量的美感形象開蒙啟智、滋潤心靈,從而培養道德,涵養精神,發揮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作用。我們期待的時代新人,其強烈擔當意識來自志士弘毅的雄渾氣魄,其無私奉獻追求來自家國情懷的精神底色,其任重道遠的擔當精神來自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人生立場和態度。時代新人的教育特別呼喚美育回歸其本質——努力引導和發掘受教者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由美至善,美善合一,從而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建立崇高理想和信念。
厘清觀念,改進創新美育工作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在習近平同志講話精神指引下,學校美育工作正在全面加強推進。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無疑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命題。它尤其要求我們直面當下社會現狀與新機遇新挑戰,遵循美育特點,厘清美育觀念,創新方式方法,在實踐領域開拓美育新天地。
有兩種錯誤論調需要警惕:一是美育無用論,二是美育實利論。這兩種論調看似相反,實則是功利主義教育的不同表現。所謂美育無用論,是有些人認為美育在當前的教育考核體系中,還沒有真正全面地列入日常正式課程,非藝術院校不計算高考分數,不作為升學考試標準,因此不需要給予足夠重視。這種論調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時代新人不可能在一個只講物質利益的大環境下獲得健康全面成長,一個審美能力、審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遠。所謂美育實利論,則是緊盯著學習某種藝術技能的功利目的,將美育工具化,在教育過程中,美育本該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靈的追求被忽略了。
美育之“用”不在掌握一種藝術技能、獲得一個榮譽證書的現實功用,美育之“用”是大用,于個人來說,是塑造人的美好心靈、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于社會來說,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添磚加瓦。這兩方面目標一致,高度統一。我的一次親身經歷讓我對美育事業充滿信心。我和中國舞蹈家協會的同事在甘肅酒泉玉門地區從事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作時,遇到一個東鄉族男孩,他因父母雙亡而與妹妹貧困度日,后來因為學習舞蹈而發現自己的藝術才華,獲得極大自信,最終考上蘭州一所藝術學校,生命歷程綻放全新一頁。后來,我又與他相遇,問他將來打算。出人意料的是,他說學成后要回老家當一名舞蹈老師,通過舞蹈傳遞藝術之美,讓更多東鄉族孩子感受美、領悟美。這個男孩由美育獲致個人成長,又投入到更廣泛的美育事業中。種下一粒美的種子,將收獲無數美的花朵。
美育,是人人應該享有的古已有之的教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美育角度看正是美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時代在發展進步,身處互聯網時代,隨著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隨著5G技術取得實質進展,網絡遠程教育將為美育普及和提高提供便利條件。利用互聯網、遠程教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大力開展美育工作,是一項意義非凡、值得全情投入的事業。在培育時代新人的戰略任務中,美育大有可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