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80.9萬輛和2808.1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4.2%和2.8%,為1990年來首次年度下降。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2019年2月12日,兩市共有16家汽車上市公司發布2018年年度業績預告,其中凈利潤預喜公司僅為4家,占比為25%;業績預減、略減、增虧、首虧公司高達12家,且預虧車企平均降幅高達76.07%,足見受宏觀經濟增速回落以及消費信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汽車產業面臨較大的壓力,行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增速趨緩,增幅回落。
對此,中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2018年車市的下滑主要是自主品牌的劇烈下滑,尤其是大部分自主的近期零售數據下挫,表明了大眾消費者的需求出現不足。同時,他認為,車市高基數因素和樓市擠壓消費因素基本消除,“2018年的車市的逆增長或成為2019年重要的經濟穩增長動力。”
僅兩成車企凈利潤預增
在車企普遍遭遇寒冬時,素有“車市印鈔機”稱號的上汽集團以360億元的凈利潤業績領跑車市。2018年公司整車銷量達705.17萬輛,同比增長1.75%,預計201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加約16億元,同比增加 4.6%左右。
同樣通過新能源業務助力,利潤表現搶眼的還有比亞迪。公司預計2018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27億元至31.27億元。對于業績變動的原因,公司表示,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強勁增長,帶動了集團盈利快速恢復;燃油車業務和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方面,預計將維持平穩發展。
行業大勢不景氣猶如排名考試,卷紙難度上調,分數差距就被明顯放大。即便如長安汽車這樣大體量的車企,去年也不得不面臨業績下滑的窘境。據長安汽車發布的2018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18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億元至7.5億元,同比下降92.99%至89.49%。
長安汽車表示,業績下滑主要源于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減少。《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長安汽車的凈利潤主要來自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合營企業和聯營企業的投資收益,2017年長安汽車據此獲得的投資收益為68.55億元、2016年投資收益為95.64億元。其中,2017年長安汽車從長安福特獲得的投資收益為60.39億元,2016年更是高達90.29億元。
然而,眾所周知,去年至今福特品牌銷量表現疲軟。數據顯示,長安福特2018年累計銷售37.7萬輛,同比下滑54.3%;長安馬自達2018年累計銷售16.6萬輛,同比下滑13.4%。長安鈴木則由于長期虧損,以日方合作伙伴退出中國市場告終。
此外,金龍汽車和小康股份預計2018年的凈利潤突破億元大關,分別達到1.5億元和1.3億元。對此,金龍汽車稱,去年子公司蘇州金龍恢復新能源補助資質后,合規新能源車輛的中央財政補貼收入7.99億元。小康股份方面則表示,智能電動車業務處于投入期,導致當期費用增加。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汽車市場數據預測,我國2019年全年汽車銷量約為2800萬輛,與2018年持平即零增長。未來車企分化將進一步加劇,在無增量消費入市,存量領域的廝殺過程中,強者愈強,邊緣企業出局將成為下一階段車市的一大趨勢。
在榜單靠后業績虧損的企業中,安凱客車預計全年凈利潤虧損8.95億元至7.95億元;海馬汽車預計虧損18億元至12億元,同比下滑81.02%至20.68%;2017年曾盈利4.3億元的江淮汽車則預計2018年全年凈利潤將虧損7.7億元。記者發現,除了銷量下降的因素外,國六排放法的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車企的當期利潤。
預虧車企平均降幅高達76.07%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預告凈利潤分列榜單四、五位的東風汽車和北汽新能源,一舉摘得凈利潤同比增幅的冠亞軍。據東風汽車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45億元至3.8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71%到189%;而據北汽藍谷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18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9億元至1.64億元,同比增長134.68%至176.76%。
據記者了解,2018年下半年,北汽新能源資產注入北汽藍谷,完成重大資產重組,主營業務由房地產開發與銷售轉變為新能源汽車與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公司資產規模和業務規模大幅提升。在過去業績基數小的基礎上,2018年呈現翻倍增長。
在凈利潤預喜的企業中,一汽夏利暫列排行榜第三位。然而,盡管公司數據占優,預計盈利3400萬元5400萬元,但評估增值部分實際上是源于公司向控股股東中國第一汽股份有限公司轉讓了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15%的股權,形成資產轉讓收益,從而當期實現了扭虧為盈。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公布預告的12家預虧車企中,各家凈利潤同比降幅相比往年顯著增大。《證券日報》記者以預告凈利潤同比最大幅度統計顯示,長安汽車以92.99%的下降幅度居首,而比亞迪下降幅度最低為32.94%。另外,亞星客車、海馬汽車、中通客車以及江鈴汽車分別同比下滑70%,81.02%,86.93%和87%,預虧車企平均降幅高達76.07%。
盡管如此,崔東樹仍對未來車市保持樂觀。他認為,近兩年的樓市價格增長過快,投機購房需求大量擠壓汽車消費。對車市影響較大。隨著未來樓市的調控降溫,將有利于車市的進一步放量發展。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