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9 14:05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如果要評選出2018年市場上最熱門的公募基金產品類型,相信很多讀者都會認同筆者給出的答案,那就是:非ETF莫屬。
如果要評選出2018年市場上最熱門的公募基金產品類型,相信很多讀者都會認同筆者給出的答案,那就是:非ETF莫屬。今年以來在A股持續下探的背景下,股票型ETF規模卻逆市猛增,債券ETF也迅速崛起。WIND數據顯示,截止12月13日,今年以來新成立的非貨幣ETF合計募集資金總額高達841.37億元,而2013至2017年5年間,現存非貨幣ETF的發行總規模才917億元。2018年當之無愧ETF發展元年。
就筆者的觀察而言,ETF的爆紅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結果:隨著市場波動加大,且獲得阿爾法收益的邊際效應下降,投資者資產配置、分散投資的需求提升,加上海內外長期資金及機構投資者加速進入市場后,市場投資思維轉變,ETF風險收益特征鮮明、交易便捷、運作透明、成本低廉的優勢日益獲得認可,成為良好的資產配置工具。
多因素合力催紅ETF
ETF自2004年興起,一直不溫不火,直到十四年后的今年才大紅大紫,算得上是大器晚成。這種破繭成蝶式的變化,與近年來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投資理念轉變等各方面因素變化有關。
首先是資產配置理念得到廣大投資者認可,這是ETF受歡迎的大邏輯。近年來資本市場波動加大,單一資產難以滿足投資需求,利用多類資產風險和收益屬性不同的特性來平滑波動、獲取穩健收益的必要性愈發突顯。海外許多研究都證明了資產配置是獲得長期收益和控制風險的主要驅動力,對中國大類資產歷史數據的分析結果也顯示了資產配置的重要性,資產配置理念越來越受到投資者重視。而隨著中國居民財富的快速提升、房地產投資屬性的下降,大類資產配置的可行性也在提升。
從基金管理人層面來看,隨著國內FOF、MOM的發展,頂層大類資產配置和各資產層面專業管理相分離,更需要ETF這樣的資產配置工具。
其次,投資者結構的變化促進了ETF的配置需求加大。近年來A股市場對外開放的腳步越來越大,陸港通全面貫通、A股加入MSCI指數、富時指數后,海外機構有被動配置A股的需求。而在海外,ETF是機構資金配置的重要標的,其投資理念和投資方式也將影響到國內投資者。近日,標普道瓊斯指數宣布會將符合條件的、涵蓋在滬、深港通北向通中的A股標的納入其中,未來隨著A股“國際范兒”日益突出,海外機構帶來的對ETF的正面影響力也將進一步加深。
ETF在海外一直是最受機構投資者青睞的投資工具之一。以美國為例,截至2017年底,美國投資公司管理的凈資產規模累計達到22.51萬億美元,ETF規模3.40萬億美元,行業占比15%。而國內ETF占比遠低于這一水平,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數據來源:基金業協會)
市場行情利好ETF發展
上述因素的發生,可以說是資本市場發展、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使然。ETF本身的特性則較好的契合了上述需求。ETF作為指數基金,投資標的明確,風險收益特征鮮明,交易便捷,投資成本低廉,工具屬性突出,是機構以及普通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良好標的。
而站在當前國內市場行情的角度來看,ETF也迎來了較好的發展機遇。今年以來A股持續震蕩調整,尤其是中小盤股已經調整兩三年,估值風險得到了較大的釋放,部分投資者希望在合理價位去博未來的反彈收益,被套投資者則有加倉攤薄成本的需求。
同時,個股頻繁爆雷,投資者通過個股參與反彈的積極性受到打壓,分散投資的需求急劇提升;在市場獲得阿爾法能力邊際效應在下降的背景下,超額收益越來越難以獲得,那么,投資于指數獲得相當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就成為必要之舉。
由于ETF投資于一攬子股票,可以分散投資、準確反映市場整體走勢的優勢恰好解決這類矛盾,為投資參與未來的反彈行情提供方便。
筆者自2003年起就從事量化投資工作,距今已經15年。筆者判斷,上述因素的變化共同催化了ETF的火爆,并將在市場上形成明顯的馬太效應,即當市場主體發現ETF的規模增長效應出現之后,相關的配套資源都會往ETF傾斜,在產品運營、設計上進一步貼合市場的實際需求,推廣力度加大,市場的關注度進一步提升,從而形成類似生態鏈的自我良性循環,未來ETF也將進一步迎來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機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