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比特幣被更多人熟知,幾乎每天都有經濟學專家或者微博大V告訴大家,比特幣是歷史上最大的泡沫,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有煙之處不一定就有火,現在談泡沫為時過早。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確實經歷過很夸張的暴漲,但我們又能找到多少合理的理由來阻攔它呢?
為了幫助大家回答這個問題,這里為大家找到了過去同樣被稱為“最大的泡沫”的例子,大家可以看看,比特幣與它們比起來,又是處在一個什么水平。
一、1637年,郁金香泡沫
大約400年前,郁金香在荷蘭風靡一時。作為轉瞬即逝的美麗象征,這種從土耳其進口的產品很快成為一種地位象征。從1636年11月到1637年2月,郁金香的價格暴漲200倍。
無論是做什么投資,只要有人愿意抵押房子參與其中,這個投資市場就已經接近瘋狂的狀態。當郁金香的價格達到無人能理解、沒人能解釋高價背后的價值邏輯時,泡沫破滅只需要幾天的時間。
這個理由也常常被用來反對比特幣,如果人們不再相信比特幣,它的價值就會消失嗎?是的,確實會這樣。然而,“信仰者”在經濟學上的翻譯就是“需求者”,很多看不懂的市場里,就是因為信仰者多了,至今仍然存在。
比如說,現代藝術。下面這幅圖最后以1.05億的價格賣掉,你覺得它值這個價嗎?
不僅僅是郁金香、藝術品、比特幣,包括世界上的主流貨幣,絕大多的物品的價值都因“信仰者”而改變,當然,還有另一個變化很大的因素:實際效用。
如果你有辦事兒的能力,你可以選擇開一家培育郁金花的公司,但它的應用范圍很有限,因為郁金香的花期很短。而如果你選擇購買比特幣,就相當于進入了一個永久的、不可篡改的、無國界的支付系統。即使你只是在區塊鏈上儲存一些簡單的數據,但這也是一個保證信息安全長久的好方法。與投資郁金香不同的是,隨著加入的人越多,這個網絡就越有價值。
二、2000年,互聯網泡沫
如果你是一家誕生于1999年的科技公司,那么上市是件很容易的事兒。在《從0到1》這本書里,Paypal的創始人皮特·泰爾回憶道:
“
一位熟人告訴我,他在自己的公司成立之前,就開始在自家的客廳里計劃著IPO——他覺得這并不奇怪。在這種環境下,理智才是非常奇怪的行為。
2000年3月,納斯達克所有上市公司的總價值為6.7萬億美元,這個體量很大。思科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它在2000年的估值是1990年IPO時的2500倍,占整個互聯網市場價值的10%。
2011年5月,比特幣價格才8美元,到了2017年年底,比特幣站在2萬美元的歷史高點上,同樣是翻2500倍,比特幣花了7年,而思科花了10年。到了2018年年初,整個加密市場的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比特幣占據30%-40%的市場份額,往后這一比例會下降。
雖然目前很多幣都處于高估值的狀態,但爭奪市場份額之戰才剛剛開始,市場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炒作,但相比于互聯網的“泡沫規模”依然很小很小,我們至少需要翻30倍,才能達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體量。
因此,加密貨幣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互聯網泡沫和加密貨幣泡沫與郁金香的最大區別就是實用性。
當然,很多公司被淘汰不僅僅是因為沒用,競爭、定價、創新都是影響因素,全球經濟的進化是反脆弱的,即使目前實力很強,但也要時時保持警惕,避免被顛覆。
未來95%的數字貨幣都會死亡嗎?是的。剩下的5%會變成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嗎?有可能。為什么毫無投資經驗的新手和投資老司機們都愿意把錢花在比特幣上呢?因為「林迪效應」,比特幣擁有長存的特性,它有最大且最簡單的網絡架構,這都能增加它活下去的概率。
注:「林迪效應」,“對于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而對于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剩余壽命。”
三、2008年,房地產泡沫
2006年,美國房地產價值達到22萬億美元的巔峰,同時因房地產帶來的債務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沒多久就達到另一個峰值:2007年,拖欠貸款的人數達到臨界值,到了2008年,第一批銀行倒閉。無論你如何統計全球金融危機的數據,最終都會以萬億計數:
經濟損失為12.8萬億美元;
2011年,房主們損失了9萬億美元。
股市蒸發的市值相當于整個互聯網的市值:6.9萬億美元。
萬億,萬億,萬億,每個市場都損失慘重。除了上面講到比特幣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經濟危機的規模還告訴我們一件有趣的事情:加密貨幣這個市場目前既不成熟,也不夠大,即使整個市場崩潰,只會引起很小范圍的騷動,不足以對經濟產生什么重大影響。
與比特幣泡沫相比,最有意思的那個泡沫卻很少有人提,也許是因為自從金錢的概念出現以來它就一直存在。
四、總是存在的通貨膨脹泡沫
語言有時候很奇妙,很多人都在喊“泡沫”,但很少有人知道形成泡沫的必要條件:通貨膨脹。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通貨膨脹是指名義價格的增長超過相應的價值增長。去年,一份卷餅的價格是1美元,今年,它的價格是2美元,但卷餅本身并沒有變得對我更有用,100%的通貨膨脹使我的錢變少了。
雖然適度的通脹被認為是經濟健康的標志:消費者賺得越多,花得越多,然后這些錢又可以被用于創新。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這種事情在西方國家已經超出了合理水平。我的奶奶最近給我看了一張她媽媽給她留的鈔票:
1923年的鈔票價值等于2000億的德國馬克,完全是因為魏瑪共和國(1918年至1933年期間的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雖然這種情況很少見,但持續記錄一件普通商品(比如奶酪、衛生紙、尿布等)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在過去50年里也一路飆升。
一百年前你花費1美元的東西現在得花28美元,這就使得囤美元變得毫無意義。從2000年到現在,物價飛漲。那么互聯網泡沫呢?放到現在這一數字接近10萬億美元。
這些價格的上漲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2008年后美聯儲(FED)和歐洲央行(ECB)實施的過度印鈔計劃,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松。2015年3月以來,歐洲央行每月都要購買600到800億歐元的債券,差不多得放出4萬億美元的資金。算上美聯儲增發的4.5萬億美元,相當于21個加密市場那么多。能不說它是個泡沫嗎?
五、就算比特幣是泡沫,那也是我們的泡沫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奮斗故事。對于將決定未來幾十年世界發展的一代人——千禧一代來說,這場斗爭主要是在金融方面。互聯網泡沫、金融危機、通貨膨脹、學生貸款,收入情況和就業情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差。
想象一下,有一種新錢,它建立在某種技術基礎上,它不是由貪婪的銀行發出的,而是由花錢的人基于共識下推動。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你變得富有,或者讓你平靜地退休。你會作何反應?
難怪加密貨幣會如此流行。我們這一代人一直渴望改變,由于互聯網加快了新技術的傳播速度,大規模采用的速度越來越快,相信加密貨幣能夠在我們這一代興起。
不過,別讓我的熱情騙了你。我們依然不能很好地處理泡沫,看看各種加密貨幣論壇吧,大多數人都搖擺不定,患得患失。
在之前的所有泡沫經濟中,大玩家們是第一個賺錢的,銀行、對沖基金、風投和政府。只有當大媽們都沖進這個市場時,泡沫危機才會爆發。但這次不同了:我們,出租車司機們、家庭主婦們、學生們、學者們、年輕的專業人士和普通人們,我們先到這里。
所以,也許比特幣泡沫還沒開始膨脹,如果我們的動作跟不上,它還有可能會直接在我們眼前爆炸。但是,這真的不同于郁金香、互聯網和價格過高的房地產。也許比特幣它不是泡沫,而是刺破泡沫的那根針呢?只有時間能證明這一切,即便這條路注定不好走,但不管發生什么,比特幣都是我們的。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