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4 01:21 | 來源:未知 | 作者:卓泳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創業投資機構海外“覓食”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雖然國內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出海投資已不是新鮮事,但在今年募資和投資環境雙雙遇冷的情況下,創業投資機構海外“覓食”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據記者了解,近期多家VC機構都在關注海外創業市場,還找到了自己心儀的項目。“近年印度項目還挺火,我們也投了一個。”某VC機構投資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現在國內募資環境不好,好項目也不多,因此許多機構在國內的投資都有所收縮。“以后不排除會去海外募資,直接投海外的一些項目。”該負責人表示。
記者發現,在中國眾多投資機構的海外“購物清單”里,印度成了近一兩年的熱點。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印度有著很多中國的影子,且近年許多在中國被驗證的模式紛紛落地印度,給資本提供了不少優質的選擇。
然而,無論對于創業者還是投資人,異地創業投資都會因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異而存在隱藏風險,“淘金”的同時還需兼顧“排雷”。
國內多家機構赴印度“覓食”
9月3日,印度OTA平臺HappyEasyGo宣布完成由韓國KIP領投,清科創投、三星集團、翊翎資本、融翼紅葉跟投的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清科創投主管合伙人袁潤兵表示,印度擁有巨大而年輕的人口基數,OTA市場增速快,跟十幾年前的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當前處于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期,能夠先行獲取有付費能力的流量人群就能擁有占領制高點的優勢。
據了解,目前包括啟明創投、晨興創投、鼎暉投資、零一創投和蘭馨亞洲投資集團等國內知名風投基金都正在尋找金融、教育技術、電子商務、內容和網絡分類廣告等領域的印度創業項目。鼎暉投資的新興市場基金負責人馬曉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鼎暉投資將專注于B輪和C輪投資,將投資那些已經證明了的自己的商業模式、引領垂直市場、需要資金以實現更快增長的公司。
零一創投的印度投資負責人Amit Jangir也表示,今年零一創投可能會進一步投資金融科技、教育科技和內容創業公司,投資額從50萬美元到200萬美元不等。
“這屆印度政府很重視創業創新,以制造業和初創企業為核心去開拓新的經濟發展,所以對創業者給予了稅費優惠和大力培養創業創新人才,還舉辦了很多高校創業大賽。”在印度創業的萬洪告訴記者。因此,印度市場除了長期扎根的美國、中東等國的資本外,近些年還多了許多中國的資金,業內人士分析,當前,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又開始關注印度市場,印度創投圈即將迎來新一輪的繁榮。
創業者:發展中的印度蘊藏無限商機
“現在印度的移動通訊和互聯網都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一些中國企業也瞄準了時機,陸續進入印度市場,并且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在華為工作了十年的萬洪,由于外派印度工作五年,對印度的文化、制度等都非常熟悉,2015年初,他萌生了自己出來創業的念頭。
做了一番市場調研后,萬洪發現,印度的大學生很難買得起智能手機、筆記本等這些在中國大學生中早已普及的電子產品,但他們又有很強烈的需求和消費欲望,在研究了中國分期電商分期樂的模式后,結合印度國情,萬洪在印度創辦了印度版的“分期樂”——KrazyBee。“我當時在印度高校做調研,學生、教授、校長都是開放和接受的心態,這個模式很受他們的歡迎。”2016年初,KrazyBee獲得2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由分期樂領投,險峰長青以及專注印度的美元基金Cyber Carrier跟投,2017年底還獲得小米、順為資本的戰略投資。
據記者了解,這幾年有許多在中國已經被驗證過的模式紛紛在印度落地,包括移動打車平臺、外賣平臺、移動支付、OTA平臺等等,給當地人帶來許多生活的便捷。在許多創業者看來,如今的印度市場在新經濟領域是一片“藍海”,他們愿意做這塊土地上的“拓荒牛”。
“實際上,印度每年的大學畢業生都有一千多萬,就業是個很嚴峻的問題,通過鼓勵大學生創業或者中國創業者的進入,能很大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萬洪說,KrazyBee進入印度校園后,就給學生帶來很多兼職和創業的機會,學生的反應也非常積極。
從“Copy From America”到“Copy From China”,印度近些年的創業生態也發生了改變。“我帶過一些印度的朋友到中國考察一些創新模式,他們對復制中國模式的熱情都比較高漲,認為參考性更強。”萬洪說,雖然印度和中國也存在很多差異,但在這屆政府的強有力推行下,印度全國在金融、稅法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統一,更有利于讓一些得到驗證的創新模式在印度落地。
當然,畢竟是異地創業,少不了文化和制度上的磨合和阻礙。萬洪介紹,印度的宗教文化、等級制度、稅收制度等方面與中國有較大差異,另外,印度人還存在“時間概念模糊”、無法直接說“不”、“過度承諾”和“不兌現”的問題,這些都會給工作帶來一些困擾。“在這里創業必須心態開放、求同存異,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了。”萬洪說,在印度創業,要把公司管理和客戶開拓與管理都交給當地人去做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
“中國人+當地人”的團隊成投資標配
觀察許多被投的海外項目可以發現,這些項目的創業團隊大多有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中國創業者與當地創業者相結合,這種組合模式幾乎成為投資機構“出手”前最大的考量。
“我們投的話,有個要求就是,產品和技術團隊在中國,運營團隊要在當地,因為當地人更加了解用戶的心態,能更好地做市場推廣。”梅花創投合伙人張筱燕表示,從投后管理來看,純外國的團隊后期管理起來很難,溝通成本很高,但純中國的團隊又沒法熟稔當地市場,所以二者結合起來是最好的。
“我們最重視印度市場,因為印度跟中國在很多方面都很像,目前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很大。”有了阿里、小米、OPPO等這樣的“先遣部隊”,梅花創投等一批VC機構也開始跟著進場,“現在印度市場的獲客成本是比較可控的,相比之下,歐美市場的獲客成本就很高,中國的一些模式在歐美市場發展會比較慢。”張筱燕說。
對于海外投資地的選擇,張筱燕指出了三個考慮的因素:第一,市場是否足夠大;第二,當地的創投環境是否活躍,因為后續需要有其他投資機構跟進;第三,當地的基礎設施是否比較完善,比如支付工具、智能手機保有量等。“看了一圈后,我們還是會重倉印度。”張筱燕說。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