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銀行零售業務的“大梁”,信用卡業務如今大放異彩。梳理最新上市銀行數據來看,無論是信用卡發卡量還是交易額,今年以來的增速都在明顯加快,收入增幅顯著。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資管新規影響下,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普遍下滑,這導致中間業務收入隨之回落,而信用卡業務的發力無異于“及時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收入真空。在金融脫媒、去杠桿等新的經營環境下,對公業務投資回報率下滑,銀行下沉客戶轉型零售,信用卡業務正是零售業務的創收利器。
但需要警惕的是,在高增長之際,部分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開始抬頭。
擴張兇猛
似乎從去年開始,筆者身邊有不少人發現,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能收到一條銀行信用卡開卡邀約短信,主要是來自股份行。
這正是這一輪信用卡擴張的縮影。梳理A股上市銀行2018年半年報,報告期內,若以累計發卡量來計,工行、建行、招行、中行為“億張”發卡行大戶;以發卡量增速來看,平安銀行(10.120, 0.15, 1.50%)、中信銀行(5.900, 0.03, 0.51%)、興業銀行(14.920, 0.10, 0.67%)上半年新增發卡量同比增速分別高達81.2%、104.25%和37.48%;浦發銀行(10.210, 0.07, 0.69%)截至6月末的累計發卡量同比增長35.12%。
若以新增交易額計,根據已披露數據,工行、建行、交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3.740, 0.02, 0.54%)、民生銀行(6.030, 0.03, 0.50%)、招商銀行(27.960, 0.46, 1.67%)均超過萬億元。
從信用卡透支余額(或信用卡貸款余額、信用卡應收賬款)增速來看,除了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較去年末分別下降1.66%、2.02%外,其他國有大行和股份行都繼續保持增長,有幾家銀行甚至保持兩位數增長。
來自監管部門的數據也證實,銀行確實對擴張信用卡業務鉚足了勁。人民銀行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6.38億張,環比增長4.17%。全國人均持有信用卡0.46張,2016年二季度末時,這一數字僅為0.31張。
據廣發證券(13.440, 0.04, 0.30%)銀行組首席分析師倪軍分析,金融脫媒疊加工業化發展到后期,使得銀行對公業務的投資回報率下滑。大企業可以發債,對信貸的需求下降,加之中小企業風險上升,對公信貸需求總體較之前減弱;同時,基建、重工業已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關需求也相應減弱,銀行只能將業務下沉轉攻零售業務。
信用卡正是零售業務的重要支柱。“信用卡是一種相對高頻的信用消費方式,其客戶黏性更強。因此,推卡可以成為銀行滲透到零售領域的重要抓手。”倪軍說。
隱憂顯現
金融風險具有一定滯后性,經歷兩年高增長的信用卡業務,資產質量隱憂開始顯現。
來自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756.67億元,環比增長6.35%,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21%,同比增幅為16.29%。
針對信用卡業務資產質量隱憂顯現的情況,倪軍認為,銀行過快向居民部門投放信貸、設置激進的考核標準,追求高增長,會導致出現客戶質量問題和不良貸款生成。“通常,在高增長中,不良率會被低估。一是不良貸款率被攤薄;二是大量銀行都可以給客戶提供資金,從絕對額上看,不良貸款很難充分暴露。”
事實上,上述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比例,就較一季度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披露信用卡資產質量相關數據的上市銀行較少。查閱半年報可知,至少建行、招行、浦發三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已有抬頭。截至6月末,建行信用卡不良率為1.09%,去年末僅為0.89%;浦發銀行為1.58%,較上年末上升0.26個百分點;招行為1.14%,較去年末上升0.0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市場的黑馬——浦發銀行擴張速度已經放緩。上半年,該行新增發卡較去年同期下降逾20%。而平安銀行今年二季度新增發卡量為441.78萬張,而一季度末時為476.20萬張,環比增速有所放緩。
倪軍認為,一旦信用卡業務增速下滑,可能會出現不良貸款率上升的情況,而且可能是非線性的上升。事實上,和前兩年比,今年居民部門的信貸增速已出現下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