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利用“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進行非法集資等活動似乎蠢蠢欲動,有死灰復燃之勢。為了防范此種風險,日前,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BAT也相繼發布對于“虛擬貨幣”的相應解決辦法。此前,騰訊查封了包括火幣資訊、深鏈財經等區塊鏈知名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支付寶方面宣布“對于個人賬戶涉嫌虛擬貨幣交易的,根據情節堅決采取限制賬戶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處理措施;百度也查封了“虛擬貨幣吧、數字貨幣吧”等貼吧。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雷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利用數字貨幣進行非法集資屢禁不止的現象,核心問題是信息的不對稱,而且“幣圈”的漏洞也很多,尤其是像“交易所、項目”,包括這些“幣”。
8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名為“數字貨幣吧、虛擬貨幣吧”的貼吧已經被封,點進相應名稱貼吧提示“抱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本吧暫不開放”。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幣圈吧”依舊可以使用,發帖量達到22000多,關注者有4000多人。在貼吧首頁,置頂位置的第一條為“吧規”,第二條即是名為“幣圈吧廣告貼,廣告不要亂發,都到這里來”的帖子,而跟帖者所發內容絕大部分為所謂的“幣圈項目”。同時,這些所謂的“幣圈項目”大多數以“注冊送礦機、空投糖果”等噱頭吸引投資者,并經常性宣揚“幣價翻倍”等虛假事實。此外,貼吧首頁還有宣傳“幣圈群”的,包括項目討論群、俱樂部、XX幣等,以及分享資源的、言傳身教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業內人士了解到,這種項目一般都存在莊家操作“割韭菜”的情況,即使是所謂的“上交易所”,也可以拿錢砸進去。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雷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例如衍生品方面的技術成熟度并沒有那么快,因此,“催生”相關應用有點“拔苗助長”,給一些不良企圖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
無獨有偶,除了百度以外,騰訊、支付寶也對“虛擬貨幣”采取了相應措施。
日前,騰訊方面對外表示,部分公眾號涉嫌發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賬號被永久封停。被封公眾號中,不乏“火幣資訊、深鏈財經、金色財經網、TokenClub”等區塊鏈知名自媒體微信公眾號。
此外,螞蟻金服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支付寶對于商戶涉及虛擬貨幣交易的,會堅決予以清退;對于個人賬戶涉嫌虛擬貨幣交易的,根據情節堅決采取限制賬戶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處理措施。除此之外,支付寶還會通過各種方式向平臺上的用戶進行風險防范教育,提醒用戶不要被各種虛假宣傳所欺騙,認清虛擬貨幣交易的風險,避免可能遭遇的損失。
日前,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并非真正基于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并公布了其特征,一是網絡化、跨境化明顯;二是欺騙性、誘惑性、隱蔽性較強;三是存在多種違法風險。
一位“幣圈”炒幣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前的項目已經跑路一個月了,他收了幾百塊錢的幣,現在在玩新項目,十幾天就已經有了分紅,他還熱情地想要將記者拉進新項目。
在加了這位幣圈人士之后的兩個月內,他最少向記者推薦了三個項目、四個微信群。每個項目都有共同的特征,注冊送礦機、VIP、分紅,宣稱“幣值只漲不跌”“投資周期短、收益高、風險低”。每個群里都有一群“托兒”,收幣賣幣制造熱點,并且宣傳能夠上“交易所”,彼時一定發財。
雷凱表示,對于利用數字貨幣進行非法集資屢禁不止的現象,核心問題是信息的不對稱。項目方想“圈錢”,“炒幣方”想一夜暴富,不懂風險,有點“賭博”的感覺,不理性。老百姓(67.680, -0.32, -0.47%)對此也不甚了解,需要加強對他們的宣傳教育。而且,“幣圈”的漏洞也很多,尤其是像“交易所、項目”,包括這些“幣”。最開始的比特幣,從技術上來說,解決了數字貨幣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去中心化方式下沒有“央行”這樣的結算平臺的時候,怎么保證一百塊錢不花兩次?,F在很多“幣”,實際上達不到技術上的門檻,但是卻聲稱其利用了“區塊鏈技術”,更有甚者搞“空氣幣”,對于區塊鏈技術,大家還是要分而視之。
他還分析道,如何對“幣”定性,怎么分辨真假好壞呢?從技術的角度,第一,現在區塊鏈技術還不成熟;第二,技術一旦成熟,后面可以展望和應用的空間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監管數字貨幣,是一個系統工程,因為涉及的環節很多,除了宣傳和媒體,還包括交易所、項目方,兩邊可能都要管一管。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