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 12:2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以出品《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而為更多人所知的印紀傳媒(5300,019,372%)(SZ:002143),7月30日晚發布公告稱:公司實控人肖文革所持全部公司股份已被法院凍結,占公司總股本的4404%。
以出品《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而為更多人所知的印紀傳媒(5.300, 0.19, 3.72%)(SZ:002143),7月30日晚發布公告稱:公司實控人肖文革所持全部公司股份已被法院凍結,占公司總股本的44.04%。
兩天之后的8月1日,該公司披露中報業績:上半年凈利降逾九成。
這又是一個似曾相識的故事:在中小股東們無語凝噎背后,將所持股份100%質押實控人肖文革,早在今年5月8日和1月30日,相繼減持套現10.44億元、13.6億元,共計套現金額24億元。
印紀傳媒2014年借殼上市,僅僅4年有余,便將韭菜連根拔起。這樣的節奏,令人不禁唏噓。
預付款疑云
2014年4月,印紀傳媒借殼“養豬大戶”高金食品,登上A股舞臺。彼時,印紀傳媒原本營業收入主要來源是品牌營銷和公關。
今天看來,印紀傳媒的經營危機,在登陸資本市場伊始便埋下伏筆。
借殼上市前后,印紀傳媒用以檢驗品牌營銷等主營業務成色的預收賬款,即已呈現出頹勢:
11至14年,公司預收賬款分別為3101.41萬元、9647.70萬元、772.23萬元、651.94萬元,占比主營收入為3.40%、7.22%、0.69%、0.37%。
如是數據,顯示出主業的持續低迷與行業話語權的連續下降。這使得印紀傳媒旋即做出向影視業務轉向的決定。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資本市場卻是卻是缺乏耐心與殘酷的。
為了向公眾與股東們做出交代,印紀傳媒開始在預付款上做起文章。
2015年,印紀傳媒的預付款項為4.59億元,比2014年增加了2.46億元。按照公司的說法,這些錢是用于長期投資相應上市公司股份和購買影院設備。
但是根據現金流量表顯示,2015購買商品和接受勞務所需支付的現金為19.81億元,比2014年整整少了1.29億元;支付其他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也比2014年少了2460.58萬元。
出現這種情況就比較可疑了:預付款項增加,通常表示企業的規模在擴大,因此所需要支付的購買商品和接受勞務的費用也會因此增加。
但根據2015年年報顯示,當年長期股權投資為1.69億元;存貨也僅從2014年的1.63億元增加到了1.88億元,也就是說只增加了2500多萬元的存貨。
通過計算不能得出,2015年新增的2.46億預付款中,至少有5200多萬元未通過財務體現。
這便很難不讓人起疑:印紀傳媒在借殼上市僅一年,便存在虛增預付款的嫌疑。
應收賬款悖論
凡是虛增,必然需要通過其他辦法后續在在財會科目中予以熨平,即利用其他名義把它給收回來。而常見的回收方法,則是通過應收賬款和存貨。
15至17年,印紀傳媒應收賬款分別為12.58億元、15.62億元、21.56億元,占比營業收入為66.85%、62.33%、98.63%。
應收賬款占比營收比重越高,說明企業的流動資產就會越吃緊,公司運行就會存在資金緊張的情況越明顯。
不過反映在財務報表中,情況好像恰恰相反——觀察2017年印紀傳媒的經營現金流凈額,則是一片歌舞升平,達到為3.36億元的歷史最佳水平。
誠然,最近幾年印紀傳媒影視作品有了很大起色,使得貨幣資金大增:
15至17年,公司貨幣資金分別為27070.49萬元、28337.13萬元、72349.47萬元。
不過仔細研讀,個中蹊蹺依然顯著:
2017年,印紀傳媒的長期應付債券高達3.98億元。這不禁令人發問,表面上經營現金流持續增加,表示公司運營實力不俗;但是如果公司真的運營尚佳,又何必發行長期性企業債券呢?
同時如上所知,應收賬款占比營收持續增加只會導致公司運營現金流吃緊,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經營現金流卻大幅“好轉”,這樣的悖論又如何解釋?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了因造假行將退市的*金亞(0.740, -0.04, -5.13%)(金亞科技;SZ:300028),它便曾虛構貨幣資金,將預付賬款撥付出去,然后通過應收賬款形式回收入企業體內,完成企業內現金流閉環。
通常來說,無論是直接虛增也好,還是通過將債券募集來的資金作為預付款打出去,并最終再通過應收賬款回收資金——這樣的“做局”過程,所謂的預付款實際只是體內循環的一種財技,是一種明顯的違規行為。
跌價準備的迷之自信
看似天衣無縫的循環如何識破?熟悉財會的老司機都知道,存貨是驗證這一財務造假行為最有效的切口。
傳媒類企業的存貨結構中,庫存商品占比存貨總量的絕對值,代表公司作品在行業中未來的營收規模;而跌價準備占比庫存商品的程度,代表公司作品的行業話語權。
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檢視一下:
15至17年,印紀傳媒的庫存商品分別為11347.26萬元、28879.91萬元、43009.89萬元,占比存貨總量為60.46%、47.22%、77.24%。
同期,印紀傳媒跌價準備為0、0、0元,占比庫存商品當然也自然是0、0、0。
但是我們看一下這三年存在的一些異常現象。
先看一組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公司前五位的庫存電視劇期末余額為30468.33萬元,占比當年庫存商品總額為58.32%。
庫存居高不下,卻未有跌價準備,這樣的財務不謹慎很難令人對其產生疑問。
舉例來說,貨值為8487.51萬元的《翡翠戀人》分別占2016、2017年庫存總量的15.05%、15.24%。但是攝制完成兩年,既未獲取版權收入,也沒有做任何跌價準備。
另外一個異常現象則是,如果搜索廣電總局的相關公告數據,你會發現,印紀傳媒的大多數完成的電視劇作品還沒有獲得審批,而這些產品本應屬于產成品而非庫存商品。
不過根據公開公司財報顯示,15至17年,印紀傳媒存貨結構中始終不存在產成品這個科目(而如上所知,就算是庫存商品也從未進行跌價準備)。
如是公然不顧影視行業庫存管理規范的行為,也算讓人大開眼界。
有人問,這么做對公司有什么好處呢?對此,筆者不妨挑明:這樣做,涉嫌違規占用應收賬款用以確認收入。
在2018年這個傳媒股的多事之夏,印紀傳媒未來的結局如何,請讓我們一起等待。
如果你發現自己要去了解基本面很困難,不妨關注我們提供給你的火箭研報小程序,幫助你提高對上市公司的精選和甄別。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