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銀行風險管理名言這樣說:“任何一個傻瓜都能把錢放出去,而想收回它則需要相當大的本事。”面對終究會出現的逾期項目,除了前期風控、后期催收,如何處置也成為擺在行業面前的難題。
5月29日,好好理財發布了《關于好好理財逾期項目第一期墊付通知》,繼為期5天的停業整頓、發布第三方擔保墊付方案之后,投資者等來了3%的逾期本金的首批墊付。
自監管層加強監管以來,風險備付金全面退出網貸行業,網貸平臺回歸信息中介,被要求不兜底、不可剛性兌付。但是在投資者教育并不充分的當前,未有一家平臺敢真正讓投資者自負盈虧。
《投資者報》記者從華南多家平臺了解到,當前以第三方代償的形式處理逾期較為常見,不過也有平臺引入保險公司合作,用以保障項目的本息安全,從而留住客戶。
好好理財成逾期處置典型案例
公開資料顯示,好好理財自2015年5月上線,由深圳市前海好彩金融服務有限公司運營,其官網自稱為“國資系互聯網金融平臺”,由國企山西能源總公司大同能源公司(以下簡稱“大同能源”)控股,目前與渤海銀行合作存管。
今年4月底,好好理財在一個月時間內累計發布了30個借款企業申請寬展期的公告及通知,共涉及百余個標的。從平臺官網公布的信息來看,這些出現逾期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山西,涉及科技、建筑、電子以及醫藥等多個領域。從時間上看,多數為5月份到期標的,企業申請最晚到6月初兌付。
根據其官網公布的運營報告來看,該平臺今年2月以前逾期為零,到3月累計逾期19筆,金額為481萬元;4月累計逾期34筆,累計逾期金額483萬元。
對此,好好理財發布的逾期兩套解決方案:一是,第三方擔保方將對5月20日之前逾期的標的資金分36個月內墊付,逾期墊付的資金暫不償息,待逾期本金還完后,再進行還息。如企業逾期項目正常還款,平臺將正常還本付息;二是在第三方擔保公司資金充足情況下,隨時將逾期本息還清,最長不超過24個月。
至于好好理財此次發布第三方墊付方情況、代償成本以及逾期的情況,《投資者報》記者多次聯系該司方面求證,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第三方擔保最為常見
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數據顯示,目前行業僅有27家平臺披露了4月的逾期情況。其中,項目逾期率或者金額逾期率超過10%的平臺有1家,項目逾期率或者金額逾期率超過5%的平臺有4家,項目逾期率或者金額逾期率在4%~5%的平臺有4家,項目逾期率或者金額逾期率在3%以下的平臺有18家。
顯示逾期為零的企業未必沒有逾期,未來隨著監管對信息披露要求的加大,逾期會得到持續暴露。對于如何處置這些逾期,華南一家頭部平臺的從業人士向《投資者報》表示,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目前平臺都會選擇進行代償:即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協議,在逾期計算日起之前,由第三方公司進行先行墊付。后續的回款,根據不同的業務類型不同處理,如果有抵押物,則會根據合同走法院流程拍賣。
這種方式也是網貸行業較為主流的處理模式,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5月6日,國資系且保障模式為融資性擔保公司的P2P網貸平臺共110家。
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于百程表示,網貸平臺上借款項目在募集的時候,就會約定好逾期后的保障和處置方式。一般來講,包括第三方保障合作方先代償再處置和平臺自行處置催收等。第三方保障合作方式包含了擔保機構擔保、履約保證保險等,此類方式按合同約定,在逾期一定期限后,合作方先行代償再進行后續催收,如果保障機構實力強且運作規范,投資人會按時拿到本金和利息。
“網貸平臺不允許剛兌,不過這不代表投資項目不允許有針對逾期、壞賬的處理和保障措施。沒有剛性兌付,網貸平臺依然可以通過處置抵押物、引入第三方擔保等手段,將處置所得資金歸還給投資者。”小小金融CEO劉小峰表示。
不過,劉小峰也提示投資者,如果一個網貸平臺批量標的在短時間內集中逾期,一般有幾種情況:一是平臺存在自融,資金鏈斷裂無法按時還款;二是平臺有拆標行為,將單一借款項目通過拆標來募集資金,一旦該借款方回款困難,平臺批量標的就會同時逾期。
保險入局成趨勢
考慮到風險,不少網貸平臺想到了保險公司。行業中比較常見的是,以履約保證保險的形式保障投資人的資金安全。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包括:精融匯、米缸金融、小贏網金、連資貸等多家平臺都有類似的保險保障產品。
所謂履約保證保險,由借款人投保,受益人為投資人。在借款人逾期后,保險公司會先行將應還借款賠付給受益人即投資人,再由保險公司對投保人即借款人進行追償。
已經與華安財險等3家保險公司進行合作的精融匯董事長祁勇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目前貸款余額中有三分之二是有保險保障本息的,目前還未發生過賠付。
“履約保證保險是保證投資用戶資金安全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意味著項目一旦發生風險會由保險公司進行賠付,可以說履約保證保險會成為網貸行業最安全的保障方式之一。”祁勇稱。
不過保險公司方面則相對謹慎,某家為網貸平臺提供服務的保險公司人士稱,監管政策不明朗,網貸并非持牌行業,雖然公司此前曾計劃對平臺陸續開展試點,但最終并未能全部落地,如果備案完成,行業有標準以后,未來可能會考慮與頭部平臺進行合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