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09:58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立思辰(13800,019,140%)(300010SZ),總市值從2015年最高點的320多億,下跌到前期最低時不足100億。
2016年和2017年,公司股價跌幅分別達到47.9%和32.61%。進入2018年,深套許久的股民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2018年以來公司股價漲幅達到25.25%,總市值重新站上120億。
但翻查公司財報和董監高減持記錄,似乎難以讓人泰然處之。多次大額并購之后,高達35億的商譽已占到公司凈資產的63.24%;公司董監高及關聯人多年來輪番減持,累計套現超過6億;而在其2017年年報及2018年一季報中,公司歸母凈利潤兩期均同比下滑,經營性現金連續兩期凈流出。
截止2018年3月底,公司共有股東48449戶,前十名股東持股比例為37.12%。十大股東中,券商、基金、保險等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不算太高。第十大流通股東持股不足1%。
“散戶扎堆”的這家公司,究竟成色如何?
一手巨額并購,一手巨額融資
立思辰,1999年成立,2009年于深交所上市。公司原主要從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目前已逐漸轉型于教育業務。
在開啟這一輪百億市值蒸發的“慘烈”走勢之前,立思辰的股價是另一個畫風:2012年底公司總市值只有15億,2015年乘著牛市的東風一舉突破300億,短短兩年多時間,總市值飆升了19倍。
從飆漲到暴跌,有兩個關鍵詞貫穿在立思辰的資本動作之中,一是并購,二是減持。先看并購。
2010年5月,上市僅半年多之后,公司即宣布作價2150萬元收購昆明同方匯智50%股權,開啟了上市之后的首次并購。2010年6月,公司又以800萬元追加收購了同方匯智15%的股權。接著,2010年9月,立思辰以2970萬元收購了北京從興科技55%的股權。
上市次年就連收兩家公司,之后的立思辰更是年年并購,根本停不下來。大致梳理立思辰上市至今的并購歷程如下表,大家感受一下:
2010年開始,立思辰每年都有新收購或投資的公司并表。粗略統計,2010年至今公司進行了不下20次并購,合計斥資超過49億元。為此,公司先后在2012、2014、2015及2016四年中進行了7次定增,合計募資超過45億元。2017年,立思辰又通過發行公司債券募集了3.2億元。
細看立思辰的并購軌跡,公司轉戰教育行業始于2012年。公司在2011年年報中表示“在教育行業,公司已開始探索學校優質校本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的建設”。之后2012年開始,公司先后并表合眾天恒及樂易考等公司,正式切入互聯網教育領域。
這里插播一個背景:2010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立思辰在2011年前后開始轉入教育領域,踩的也許正是這個風口。
股東高位減持套現超過6億
在車輪并購下,來看公司的股價:
自踩著風口轉戰教育行業,公司股價一改前期的低迷走勢,拾階而上。此外,2014年3月開始,在公司連續對外宣布資產重組等“利好”消息的影響下,公司股價走出了一小波拉升。趕上牛市的東風,進入2015年后,股價更是直線上漲,并于2015年5月28日達到歷史最高52.54元/股(前復權),較上市首日開盤5.42元/股(前復權)上漲了869.37%,公司總市值也達到了最高327億元。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公司多位股東及其家人開始密集減持手中股票,這些股東中,部分還是公司的董監高。自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公司8位股東及家人先后29次減持公司股票,合計減持約1429.36萬股,累計減持金額超過3.24億元。
很多上市公司都曾出現首發限售股解禁就遭減持的景象,立思辰也不例外。
2010年11月,立思辰首批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解禁。隨即,2010年12月開始,公司各股東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減持之路。2010年12月至今,公司每年都發生多筆股東減持,大致梳理,8年間公司各重要股東合計66次減持公司股票,累計減持約3868.24萬股,合計減持金額超過6.7億元。
立思辰在2017年年報中表示:公司以“激發•成就億萬青少年”為愿景,依托優質教育資源及領先教育技術,致力于真正提高學生能力,實現素質教育并推動教育均衡。在整體發展思路與格局上緊跟政策方向,抓住教育本質,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助力國家教育產業發展。
立思辰到底有沒有成就億萬青少年?我們不清楚,不過,“先掙一個億”這種小目標,公司部分董監高已經實現了。
公司業績與商譽地雷
巨額融資、巨額并購、大額減持,那公司的業績究竟如何呢?直接看圖。
翻查財報,公司歷年業績增長大程度上靠的是并表公司的拉動。自2010至2017年,8年間公司整體的歸母凈利潤合計約為9.76億元,而母公司的自身的凈利潤合計僅為1.36億元。
一些核心的財務指標表現并不理想。翻查財務數據:最近三年來,公司大力推進的教育板塊,其業務毛利率已由2015年的65.56%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39.26%。此外,公司的經營性現金在2017年凈流出1.66億元,并且,在發布的2018年一季報中,公司經營性現金在報告期內仍為凈流出2.42億元。短短三個月,公司經營性現金的流出規模就已經超過了2017年全年。與此同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也由2016年的28.52%上升至2017年的31.65%。而在公司2018年一季報中,其資產負債率已進一步升至32.11%。
但更需注意的是,截止2018年3月31日,公司賬面的商譽高達35.79億元,占到公司凈資產的63.24%。更為重要的是,由于一些被收購公司業績不達預期,立思辰已經開始出現商譽減值。
2017年,由于之前收購的上海虹澤信息及友網科技2家業績不如預期,立思辰對二者合計計提了757.41萬的商譽減值準備,至于兩家公司的具體業績,年報中并無詳細披露。友網科技為公司2011年收購并表的全資子公司,其收購總價為2.95億元,形成商譽9459.16萬元。2012年12月,子公司友網科技又以35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上海虹澤信息75%股權,此次合并成商譽324.3萬元。
事實上,立思辰在后續的收購中,多數都與標的公司的轉讓方簽訂了業績補償協議。截止2017年,在已簽訂業績補償協議的各家公司中,除了匯金科技(46.570, 0.00, 0.00%)一家外,其余業績均系達標。由于2017年匯金科技的實際利潤為3285.64萬元,未達承諾的5633.97萬元,立思辰因此獲得業績補償款2348.33萬元,占公司當期歸母凈利潤的11.67%。
上述這筆757.41萬的減值是立思辰7年“并購生涯”中計提的第一筆商譽減值。未來,是否會出現其他被收購公司業績不達預期而造成商譽減值呢?在此,面包君不能下定論,甚至也無法給出明確的預判,這些都有待未來該公司每年底進行的商譽減值測試來檢驗。
立思辰2009年上市至今,其歸母凈利潤累計僅有10億多元。不管與凈資產、總市值還是累計凈利潤相比,35億多的商譽余額,不是一個小數字。
研究立思辰,商譽是關鍵。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