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 10:2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爽約”同時,凱迪生態還陷入12億元債券實質性違約、子公司拖欠租金等問題,公司總裁兼財務總監張海濤表示,正在通過資產處置、重組方流動性支持解決后續到期債務。
5月15日原本是凱迪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迪生態”,000939.SZ)計劃披露重大資產重組的日期,但身陷資金鏈壓力的凱迪生態“爽約”了。
當日,公司公告稱,截至5月14日,其2017年年報和2018年一季報尚未披露,相關重要數據無法確定,相關重組方無法與公司就重大資產重組的諸多細節進行敲定,故無法與公司簽訂具有約束力的重組協議。因此,公司股票將繼續停牌,待上述報告披露后,公司股票將復牌并繼續推進資產重組相關工作。
這一行為已引起監管層關注,當日下午,深交所發布《關于對凱迪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關注函》,要求其就公司流動性風險、生物質電廠經營情況、拖欠員工工資具體情況、年報披露的具體進程等7個方面問題予以回復。
“爽約”同時,凱迪生態還陷入12億元債券實質性違約、子公司拖欠租金等問題,在此前舉行的重組說明會上,公司總裁兼財務總監張海濤表示,正在通過資產處置、重組方流動性支持解決后續到期債務。而公司控股股東陽光凱迪將轉讓部分股份,潛在重組方為國企背景。不過,在如此資金鏈壓力下,這一重組計劃能否實施,目前還屬未知。
重組“救場”
在目前的公開口徑中,資產重組和年報披露成為凱迪生態相關事務進展相互“拖累”的“理由”。
早在2017年11月15日起,其申請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至今半年期限已到,重組仍然懸而未決。公司方面公開表示,在停牌初期與一家大型國有企業進行溝通,但在交易對價和交易細節等方面未達成一致。凱迪生態的資產規模較大,且考慮到生物質發電產業屬于重資產的資金密集型產業,公司未來發展必須得依靠實力強大的國資企業支持,此后,公司也與一些央企、省級國資企業探討合作方案,但沒能達成一致。張海濤解釋,目前公司正在尋求政府支持,爭取相關支持措施早日落地。
凱迪生態籌劃的本次重組包括資產處置及控股權轉讓,包括生物質電廠非主營業務資產如水電、風電、林地、煤炭等和在建的生物質電廠,都屬于擬處置資產,數量眾多。張海濤表示,“資產有好有差,不少購買方只盯著好資產,但對公司來說,整體出售上述非生物質主業的資產是最佳選擇;其次是按照不同的產業整體打包出售;而分割成一家家風電廠、一塊塊林地的處置方式,不是公司考慮的,這完全不符合股東利益。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重組進展沒有預期中快,公司將延期復牌。”張海濤表示,公司正積極接洽相關受讓方確定方案,部分資產已經完成盡調,即將達成協議。
在凱迪生態看來,限制重組方案無法確定的另一個因素,是公司2017年年報和2018年一季報尚未披露,相關重要數據無法確定,導致相關重組方無法就諸多細節進行敲定。
根據規定,上述兩份報告應該在今年4月27日披露。張海濤解釋,公司正在進行重大資產重組,相關工作多,人手有限。在年報審計階段,公司所需提供的林地資產涉及范圍廣,統計核實難度大,部分工程需要進一步造價評估,導致審計機構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出具審計報告,年報無法按時披露。目前已申請將披露時間延至7月2日前。如果屆時仍無法按期披露年報,凱迪生態將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
資金鏈承壓
更讓市場關注的是當前公司的資金鏈情況。
此前,凱迪生態發行總額為12億元的中期票據“11凱迪MTN1”已實質性違約。公司還被指將募投資金及8家在建生物質發電廠部分閑置募集資金共計11.31億元挪至補充流動資金,至今也尚未歸還。
張海濤也表示,公司經營受資金、賬戶凍結等因素影響,目前只有部分機組在運行。而針對投資者提出的拖欠員工工資情況,張海濤也表示正積極解決、已解決部分。“近期金融政策的變化,對民營企業的流動性帶來很大考驗,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關注民營企業的發展。”
但此前凱迪生態的業績狀況并未有明顯征兆。公司歷年財報顯示,2011年到2016年,營收分別為26.9億元、26.4億元、22.1億元、40.1億元、35.0億元和50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75億元、3444萬元、6481萬元、2.76億元、3.82億元和3.34億元。最新財報顯示,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4.5億元,歸母凈利潤4648萬元。但此后發布的業績預虧公告則顯示,2017年歸母凈利潤預計大幅虧損13億元至16億元。
作為全國最大的生物質發電企業,凱迪生態曾計劃打造清潔能源平臺,凱迪生態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其已投運的生物質電廠達到45家,總裝機容量1326MW。但截至目前,大部分電廠已停產。
在過去三年,政府補貼曾是公司凈利潤貢獻的“主力”。
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公司收到政府補助金額高達2.42億元、2.64億元和2.41億元,分別占公司凈利潤比例達62.28%、79.21%和188.1%。補貼明細包括增值稅即征即退、秸稈收購補貼、建設投資財政扶持資金等。
此外,凱迪生態對上市公司的融資作用利用很充分。
萬德統計數據顯示,自1999年上市至2017年三季度末,公司募資總額達到273.88億元,直接融資137.67億元,其中定向增發94.91億元,發債券融資39.8億元;間接融資(按增量負債計算)達136.20億元。但若按籌資現金流入的間接融資來統計,公司歷年累計融資規模達704.91億元。“也就是說,公司的歷年間接融資總額為567億元,到2017年三季度為止,公司還有136億元尚未償還。”一位財務分析專家如此表示。
這種財務成本也一度是拖累凱迪生態業績的原因之一。以2016年度為例,其資產負債率從此前的75.87%降為68.96%,但當期公司營收仍與凈利潤增速相悖。興業證券研報曾指出,其主要原因為當年公司發生財務費用12.2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8.5%,造成業績同比下滑。經確認,截至目前,凱迪生態有息負債已達230多億元,其中,銀行固定貸款占比32%、融資租賃占比17%、發債占比14%、信托非標占比17%、基金(5年以上)占比13%、ABS占比6%。而公司待償付債券34億元,其中,今年5月份到期6.58億元,9月到期8億元,11月到期11.8億元,12月到期6億元。
凱迪生態公司人士也總結,此前,公司管理層對行業發展速度過于樂觀的判斷,致使公司擴張速度過快,是造成現金流無法支撐起這么大一個資金密集型產業集團的主要原因。其次,過高的應收賬款使公司出現賬面盈利卻無錢可用的客觀局面。如公司在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名目下的應收補貼款就高達8.87億元;此外,公司ABS業務鎖定而無法使用的電費款有6.55億元,“一帶一路”越南升龍項目欠公司的工程款還多達11億元。
再者,去年以來資金市場降杠桿措施嚴重打亂了公司的資金計劃,加上公司2018年面臨本息集中兌付的時間節點,使得資金鏈面臨嚴重考驗。
自救和他救之路
除了重組以拯救企業外,凱迪生態另一解決路徑依賴于自身流動性。在公司的重組說明會上,投資者寄希望于用越南和公司推出的ABS(資產支持證券)內沉淀的六個多億電費款的結余部分等方式,緩解公司部分資金壓力。
張海濤透露,目前,越南1#機組已通過PAC試運行,正在做相關性能試驗,完成后將啟動付款申請流程,按程序辦理付款。在凱迪生態的流動性方面,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生物質發電是國家鼓勵的新能源行業,電價按照基礎電費每度0.4元,下個月結算一次。
此外,國家給予每度電再生能源補貼0.35元,在目錄里的企業是三個月結算一次,但新投產的電廠需在一年之后才能進入再生能源補貼目錄。在這一年里,補貼就成為應收賬款了。而凱迪生態還有一批三個月未到的以及去年投產還沒有進入目錄的電廠,因此還有一筆應收補貼還未到位。”
目前,因為中票違約不少債權人啟動交叉違約條款,要求提前還款。部分債權人啟動了司法保全,凍結了公司部分賬戶。凱迪生態人士解釋,凍結的賬戶中,有些是子公司電廠賬戶,因為國家電網結算的電費只能打到各個電廠賬戶里,而這些賬戶被凍結,直接導致電廠沒有錢支付燃料費,導致停產。“公司希望與債權人協商不要凍結賬戶。簽訂相關監管協議,允許電廠電費回款,能夠在電廠封閉運行,僅支付燃料款和電廠工人的工資。”
對此,張海濤也表示,針對ABS方面,公司正在與債權方溝通,調整賬戶監管的相關約定,保障電廠正常生產運營,爭取獲得雙贏的方案。“中票違約不會影響重組。本次重組是資產處置+控股權變更的雙重重組,后續新的控股方進來,將給公司帶來新的風貌。”
不過這些自救措施能否順利落實,目前還不確定,上述財務人士也指出,市場和政府對企業未來價值的判斷及實際的落地措施,才能決定這家企業的最終命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