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行業不平靜,前景尚未明朗,監管思路亦在不斷調整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近日,各地金融辦收到電話通知,P2P網貸備案暫停。業內普遍認為,這與監管套利問題有關,未來或將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標準。
4月16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官網披露,3月底,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網絡借貸專業委員會召開2018年第一次工作會議,會長李東榮指出,2018年是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轉向常態化監管的關鍵一年,委員們認為,網絡借貸平臺的備案將是2018年的重點。
監管套利問題待解
關于P2P網貸備案,由于各地標準不一,存在套利空間。
“這次備案延期,監管套利問題是一大原因,這擾亂了整個行業。”上海一家P2P平臺備案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首先,根據《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簡稱“57號文”)等監管文件,多地下發了驗收和備案細則,但具體標準存在差異。
其次,不同地方政府對P2P網貸態度不一。在北上廣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金融資源豐富,且P2P平臺較為集中,對網貸備案更嚴格;在中西部地區,出于招商引資等方面考慮,對P2P平臺持歡迎態度。
于是,市場上出現了突擊注冊、買殼、轉移備案等現象;甚至部分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也參與其中。
比如,2017年2月,廈門率先落地P2P網貸備案細則,同年11月,廈門金融辦對5家擬備案企業予以公示,成為全國P2P網貸備案的先行者。正因如此,2017年3月以來,在廈門注冊P2P平臺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2017年1至9月期間,突擊注冊將近450家。
這給當地監管帶來了很大壓力。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廈門4家擬備案企業已獲備案文件,但京東金融全資子公司——京東旭航(廈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服務有限公司由于成立于2017年9月,無緣此次備案。
“這幾個月來,很多P2P平臺都有買殼行為,因為不能直接參股中西部P2P平臺,但可以成為平臺股東的股東,稱為‘買殼’,以期曲線獲得備案,幾千萬幾億的殼都有。而且,出于招商引資的考慮,中西部地區希望引進大平臺。”上述上海P2P平臺備案負責人表示,不過,現在備案不確定性加大,“買殼”意義不大了。
因此,P2P網貸備案也存在各地博弈的現象。
比如,“57號文”明確規定,對于2016年8月24日后新成立的網貸機構或新從事網絡借貸業務的網貸機構,在本次網貸風險專項整治期間,原則上不予備案登記。但是,地方監管部門可能在“原則上”做文章,解讀為“在某種情況下,可以給予備案”。
“現在是搶時間的時候,得趕緊搶先備案。目前備案由省級金融辦負責。”一位中西部金融辦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
或全國統一標準
也許是看到了監管套利等問題,監管調整了思路。“電話通知省級金融辦,暫停備案工作。”多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P2P網貸備案或統一標準,但具體如何,有待進一步明確。“中央雖然發了文,但地方可以解釋文件,出于綜合因素考慮,在某些方面會放松,比如現金貸。所以,統一標準、統一備案,可以預見是個趨勢。”福建一家P2P平臺負責人認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后續監管思路,包括“驗而不收”、持續日常監管、可能允許合規資產增量等。
首先,“驗而不收”,即不斷讓機構補充材料,加大合規成本,機構自行退出。
“市金融辦開過會,有兩個信息,一是延期,二是繼續驗收工作。” 上述上海P2P平臺備案負責人透露。
上海另一家P2P平臺人士則稱:“上海P2P網貸備案辦法尚未下發,監管不接受P2P平臺提交的備案材料,雖說是‘驗而不收’,但目前還沒有‘驗’的動作。希望合規平臺早點得到認可,不要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其次,不急于備案,但日常監管完全按原有監管辦法執行。最后,有可能允許合規資產增量。
“為了備案,很多P2P平臺業務基本暫停,等于停業狀態;現在延期備案,下一步很多平臺可能退出,而且即使備案成功了,平臺對這個業務的信心也不大。”華東一家P2P平臺高管坦言。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