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方銀監局新設審慎監管處,負責跟蹤研究轄區經濟金融形勢變化,識別、計量、監測、分析和報告系統性風險、區域性風險并提出防范化解建議;負責跨市場、跨機構業務的監管協調,承擔理財市場的跟蹤、監測和分析工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銀監會近期公布了2018年度系統公務員招錄面試的相關情況。共有4119名考生獲得面試資格。
2018年,銀監會系統計劃招錄1349人,其中會機關43人,銀監局機關281人,銀監分局713人,監管辦事處312人。
這一招錄人數是銀監系統歷年招錄人數最多的,不過近年來招錄人數均在千人規模。2015年-2017年間,計劃招錄人數分別為1050人、1267人、1178人。
從招錄的人才分布來看,除綜合崗位外,法規部門、信息科技部門招錄人才相對較多,這也是當前銀監系統的主要工作。2017年,銀監系統大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開展“三三四十”專項檢查,摸底銀行業亂象和風險,并強化監管,處置大案要案,大力補齊監管制度短板。
2017年4月,銀監會明確26項彌補監管制度短板項目,此后根據銀行業新變化還補充了41項針對特定機構和具體業務的規章制度,多項規制已經出臺或公開征求意見。而在信息科技方面,銀監會在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力推動銀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再造監督評價和監管評級兩大體系,強化數據治理和信息科技兩大支撐。監管科技亦成為監管部門的重要支持力量。亦有監管人士感慨,必須通過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結合,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完善監管彌補人力方面的缺憾。
銀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對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監管。目前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5個計劃單列市(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設立了36家銀監局,于306個地(市)設立了銀監分局,于1730個縣(市)設立了監管辦事處。因此雖然看似龐大的招錄規模,每年補充到各銀監局的“新鮮血液”約6名,補充到銀監分局的有2-3人。
有地方銀監部門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銀監系統人手比較緊張,每年人才流失不少。據介紹,80后的科長級別人才下海就能出任城商行分行副行長,待遇也翻了幾番。而在體系內,從科級升任處級就比較難。“外面的誘惑不小。”
除此之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獨家獲悉,對應銀監會的部門改革,各地銀監局也在進行機構設置的調整,主要方向是體現功能監管職責。
改革后,地方銀監局一級新增設了審慎監管處、普惠金融處和現場檢查處。
其中,審慎監管處統籌銀監局非現場監管工作,負責非現場監管數據分析運用;負責匯總、編制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統計報表,開展統計數據的共享和披露工作等。尤其是,審慎監管處負責跟蹤研究轄區經濟金融形勢變化,識別、計量、監測、分析和報告系統性風險、區域性風險并提出防范化解建議;負責跨市場、跨機構業務的監管協調,承擔理財市場的跟蹤、監測和分析工作;統籌研究審慎規制的執行落實情況和問題難點,并提出意見建議。
對于現場檢查工作,此前均由各金融機構監管處室負責。此次部門改革后,現場檢查職責將全部歸口由現場檢查處承擔。并需要配合開展法人機構在轄內分支機構和專營機構的聯動檢查、查處轄內金融機構違法違規案件等。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金融系統的重要責任,銀監系統設立普惠金融處也表明對于推進普惠金融的重視。普惠金融處需要牽頭協調推進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金融工作;負責轄內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日常行為監管;聯系協調地方政府,牽頭研究區域性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政策等。此外,原由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一處承擔的“三農”金融服務工作、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處承擔的配合地方政府“處非”工作以及統計研究處承擔的金融扶貧工作交由普惠金融處承擔。
此外,政策法規處負責統籌協調全局市場準入工作(包括原由業務創新監管協作處承擔的銀行業機構高管任職資格考試、機構網點規劃)。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