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2017年的交易就要說再見了!也正是這一個月,基金們在業績上較著勁沖刺,否則真沒機會了,這關乎基金經理的年終獎多寡。
號外財經發現,在基金年末排名中的沖刺階段,11月份大盤卻隨著白馬股回調而回落,主動管理偏股基金業績也出現二八分化。仍有超兩成的主動管理偏股基金在11月份取得正收益,其中46只基金年內業績排名由10月底的后1/2上升到11月底的前1/2。但我們也看到了某些基金業績的驚悚“跳崖”。
最讓小編百思不得其解的基金是中融競爭優勢,歷史凈值的走勢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問號:該基金在11月13日單位凈值為1.1196元,時至12月4日,單位凈值驟減至0.9561元,短短15天凈值跌幅深至14.6%,幾乎天天有近1%的跌幅。
從業績排名上,我們更能看到驚悚“跳崖”的曲線:一個月前(截至11月4日),該基金年內回報率為16.89%,在2200余只基金中排名第571名,穩居前三分一;而到了12月4日,該基金年內回報率為5.60%,在2200余只基金中排名第1519名,落后至后三分一。名次下跌了948名,成為近一個月名次下跌對快的基金。明明是“競爭優勢”,現在卻成了“落水優勢”。
號外財經發現,中融競爭優勢成立于2016年9月7日,截至三季度末的資產規模為1.68億元,與成立時的2.725億元相比,縮水38.35%。該基金經理則是中融基金的權益投資部負責人孔學兵。在今年三季報中,該基金“堅持追隨產業趨勢、聚焦公司成長。”事實上,成長股沒有任何起色,且“投資重心強調增長的相對確定性、可持續性”的白馬股也不給力,重重挫傷該基金收益。
短短15天,中融競爭優勢讓持有人鼓鼓的錢包變癟了,并且成了虧損困難戶。中融競爭優勢基金經理孔學兵在想什么?能否應付得了市場的突然變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