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08:53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高偉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天治基金成立于2003年5月成立,公司注冊資本1.6億元人民幣,注冊地為上海。截至2024年末,天治基金管理規模為91.87億元,較2023年底短暫突破的百億關口再度回落,在203家基...
《電鰻財經》/文 高偉
4月11日晚間,天治基金發布公告稱,許家涵因個人原因卸任公司總經理一職,由董事長柴曉秀兼任總經理。實際上,董事長柴曉秀也是在15天前剛剛任職。
作為一家中小型基金管理公司,天治基金的業績管理水平落后,且管理規模也幾近墊底,其董事長和總經理的相繼換人,勢必對其今后發展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天治基金要走向何方?投資者是否有耐心一直陪護?
董事長辭職總經理又辭
3月28日,天治基金公告稱,自3月27日起,柴曉秀新任該公司董事長,原董事長馬鐵剛因工作安排離任。
柴曉秀曾任中國工商銀行支行對公副行長、黨總支書記、行長;吉林銀行長春分行黨委委員、黨總支書記(兼)、副行長;吉林銀行總行公司金融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公司金融部普惠金融部總經理、吉林銀行首席信貸官。天治基金成立以來,董事長已歷經數次更迭,柴曉秀是該公司第七任董事長。前六任董事長分別為趙玉彪、高福波、趙玉彪(第二次擔任董事長)、呂文龍、單宇、馬鐵剛,而高福波、趙玉彪(第二次擔任董事長)、呂文龍、單宇、馬鐵剛的董事長任期均不滿三年。
離任的馬鐵剛曾任長春農村商業銀行監事長、黨委副書記、行長、董事長、黨委書記,吉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主任助理、首席信息官,2022年7月加入天治基金,2022年9月17日起擔任天治基金董事長。
剛剛換完董事長,4月11日晚間,天治基金再度發布公告稱,許家涵因個人原因卸任公司總經理一職,由董事長柴曉秀兼任總經理。而許家涵簡歷顯示,2007年加入天治基金,歷任交易員、交易部總監助理、交易部副總監、交易部總監、基金經理、權益投資部總監、投資總監等工作。3月28日,許家涵卸任旗下所有在管產品。在天治基金,許家涵除了擔任行政工作,還從事投研工作超過17年。他會不會重新回歸管理基金的投研工作中?許家涵管理產品業績此前分化明顯:截至2025年3月底,既有任職回報超70%的天治低碳經濟混合,也存在任職虧損近30%的量化核心精選混合。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模式,在業內引發對高管精力分散的擔憂。從結果看,其任期內公司產品規模波動(2023年底短暫沖上百億后回落)與產品線失衡(債券、貨幣基金占比94.79%),折射出戰略聚焦與執行效果的矛盾。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公募基金行業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小型基金公司為了保持競爭力,可能會通過更換高管來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不過,基金公司不應過于頻繁地更替高管,還需要注重團隊的穩定性和公司戰略的連續性。
擔子全部壓在柴曉秀身上
目前的情況是,剛來15天的柴曉秀既擔任董事長又兼任總經理,可謂是擔子全部壓在她一個人身上。
天治基金成立于2003年5月成立,公司注冊資本1.6億元人民幣,注冊地為上海。截至2024年末,天治基金管理規模為91.87億元,較2023年底短暫突破的百億關口再度回落,在203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44位。天治公司旗下共有15只開放式基金,包括1只貨幣市場型基金、9只混合型基金和5只債券型基金,旗下共有5位基金經理。從Wind數據來看,2024年四季度末,該公司旗下15只基金中(各類份額合并計算,下同),有十只規模不足2億元,其中六只規模低于5000萬元。
對于新任董事長而言,如何破解規模困局、重塑產品線競爭力,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電鰻財經》發現,天治基金的規模突圍有三重障礙:一是天治基金面臨產品結構性難題,債券基金獨木難支(77.38億元),權益類產品持續萎縮,混合型基金規模從2023年末19億元驟降至4.8億元;二是渠道依賴非常嚴重,公司債券基金機構持有占比較高,2024年非貨規模增長主要依賴天享66個月定開債等機構定制產品,“單腿走路”模式在市場震蕩時極易引發規模動蕩;三是創新能力的缺失更值得警惕,自2024年以來,公司僅給貨基增設C類份額,新產品申報停滯,天治基金在監管鼓勵的養老、ESG等領域均尚無建樹,投研體系仍停留在傳統股債二元結構。
在管理規模、新產品布局存在提升空間的同時,天治基金內控方面亦有短板。根據產品2024年年報,2024年11月,該公司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管理措施。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在人員任職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二是對相關人員的投資行為管理不到位。
另外,股東構成方面,天治基金的股東為吉林省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吉林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各股東出資比例分別為61.25%、38.75%。天治基金股東吉林信托近年深陷轉型困境,2024年11月公司曾因人員管理不到位被上海證監局警示,如何將銀行風控經驗與公募合規要求結合,成為其履職首道關卡。
柴曉秀能帶來怎樣的轉機?能否通過“銀基聯動”挖掘東北地區高凈值客戶?能否繼續深耕債券領域、重振權益投研?公司治理機制改革、投研體系重構、渠道生態培育等系統工程,需要多久才能完成?
作為投資者,誰有足夠耐心一直陪護著天治基金和柴曉秀?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