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13:57 | 來源:長江商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3月26日晚,納思達披露重大資產出售預案,公司擬通過控制的開曼子公司II以現金方式將所持的LexmarkInternationalII,LLC(簡稱“利盟國際”)的100%股權出售給施樂公司。本次...
“蛇吞象”八年后,納思達(002180.SZ)“割肉”利盟國際,以圖避險。
3月26日晚,納思達披露重大資產出售預案,公司擬通過控制的開曼子公司II以現金方式將所持的Lexmark International II,LLC(簡稱“利盟國際”)的100%股權出售給施樂公司。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將實現對利盟國際的整體出售。
本次交易,預估交易對價范圍在0.75億—1.5億美元。
自2016年收購至今,納思達與太盟投資等聯合投資體對利盟國際的歷史凈投資金額為13.85億美元。這意味著,本次交易相當于一折出售。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此次交易,納思達可能虧損57億元左右。
斥巨資執著收購而來,納思達如今為何果斷“割肉”?公司稱,外部經營環境發生不利變化,利盟國際的業務拓展及供應鏈持續受到負面影響。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17年至2024年前9個月,利盟國際累計虧損72億元,還擔負有10億美元(超70億元人民幣)債務。
一折“賣子”降低風險
納思達“賣子”計劃再進一步。
3月26日晚,納思達披露出售利盟國際預案。而早在2024年12月23日晚,公司就已披露,擬出售利盟國際100%股權。
本次交易構成重大資產出售。截至2023年底,利盟國際資產總額、凈資產分別為213.15億元、15.22億元,分別占納思達當年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的55.69%、16.05%;2023年,其營業收入為146.55億元,占納思達當年營業收入的60.90%。
根據最新披露的預案,本次交易方式為,納思達擬通過其控制的開曼子公司II以現金方式將所持的利盟國際100%股權出售給Xerox Corporation(簡稱“施樂公司”)。
利盟國際是納思達收購而來。
利盟國際成立于1991年,1995年在紐交所上市,為全球激光打印機行業的領頭羊。2016年,納思達發起對利盟國際的收購。這是一次“蛇吞象”,引發業界轟動。
2015年,利盟國際營業收入達35.5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0億元,而納思達當年的營業收入只有20.48億元,不及利盟國際十分之一。
收購利盟國際,第一步是將其從美股私有化,需要向股東支付27億元,第二步,是對利盟國際超過10億美元的有息負債進行再融資。
根據當時公布的一系列收購方案,利盟國際整體交易對價(包括未計提的相當于企業負債的退休金及重組成本等)合計超39億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估算,這次收購,納思達需要支付約262億元的交易成本。
于是,納思達聯合太盟投資、朔達投資組成聯合體,最終順利完成了收購,但也形成了約188億元商譽。
2017年,納思達曾出售利盟國際旗下Kofax 100%股權,收回13.19億美元。
對于徹底清倉出售利盟國際,納思達表示,2023年6月起,公司外部經營環境發生不利變化,利盟國際的業務拓展及供應鏈持續受到負面影響,公司預計難以通過利盟國際的持續經營獲取更大的商業價值,而通過資產出售變現更可能獲得更高的可收回價值。
備受關注的是本次交易價格,根據利盟國際最新經營情況,所測算的其100%股權的預估交易對價范圍在0.75億美元—1.5億美元,而聯合投資體對利盟國際的歷史凈投資金額為13.85億美元。這意味著,納思達本次出售,是一折“賣子”。
截至目前,納思達間接持有利盟國際63.59%的股權,一折“賣子”,公司將虧損約57億元。
利盟國際2023年曾虧89.44億
納思達將千辛萬苦收購而來的利盟國際出售,實屬無奈。
當初,納思達耗費巨資收購利盟國際,目的是完善產業布局。利盟國際是世界領先的打印產品及服務供應商,其在超過170個國家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是成像和輸出技術解決方案以及打印管理服務的全球領導者。利盟國際的企業發展戰略在于聚焦金融、醫療、零售等特定行業,通過其激光打印硬件平臺、打印管理軟件平臺以及內容及流程管理平臺,為企業客戶提供集打印、內容管理、流程管理等服務于一身的一站式企業辦公解決方案。
2017年,納思達出售利盟國際的ES業務后,目前利盟國際主要經營ISS業務。ISS業務主要包括生產和銷售多種型號的黑白激光打印機、彩色激光打印機、多功能數碼復合一體機以及與之相關的耗材、配件和一系列打印管理服務。ISS的客戶主要包括大型跨國企業,中小型公司和政府公共部門,行業主要集中在金融業、零售業、制造業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領域。
好不容易將如此令人矚目的資產收入囊中,時隔8年又將其出售,除了納思達所稱的難以通過利盟國際的持續經營獲取更大的商業價值這一因素外,還有兩大因素,即盈利能力不佳、財務壓力大。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利盟國際實現凈利潤約10.61億元,這是收購后的首年高光表現。但是,這一數據部分得益于出售軟件業務資產包帶來的投資收益(約15億元)以及美國稅改的一次性收益。
2018年、2019年,利盟國際的凈利潤分別為3.99億元、1.01億元,連續下降。2020年,其首次出現虧損,虧損額為5.48億元,主要原因是全球打印機市場需求疲軟及運營成本上升。
2021年、2022年,利盟國際的凈利潤分別為0.82億元、1.38億元,實現了連續盈利,但盈利能力不強。
2023年,利盟國際凈利潤虧損89.44億元,主要涉及商譽減值78.84億元。
2024年前九個月,利盟國際的營業收入為117.47億元,凈利潤為5.29億元,有所回升。
綜上,收購以來,利盟國際實現的凈利潤(均為歸母凈利潤)累計數為虧損71.82億元。
利盟國際債務壓力較大。截至2024年9月底,其資產負債率約為90.4%,對銀行有息負債約10億美元(超70億元人民幣)。
納思達稱,為實施對利盟國際的收購,公司新增較大金額銀行貸款和股東借款,截至 2024年9月末,公司資產負債率仍超過70%,財務風險依然較大,相應的財務費用和還款計劃給公司運營帶來較大的資金壓力。
出售利盟國際之后,公司總資產、營業收入規模將大幅下降。未來,公司經營發展走向如何,備受關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