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15:17 | 來源:經濟觀察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華安基金在前基金經理受到監管處罰后的“失語”,且時隔半年未能有效配合監管部門執行處罰,就是行業內部分機構存在的重發展、輕治理的一個縮影。...
華安基金前基金經理張亮因“老鼠倉”被罰1566萬元半年后,其“失聯”被催告的公告出現在上海證監局官網,讓這場丑聞再次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該“老鼠倉”事件中長達4年的趨同交易未被華安基金察覺,張亮的離任審計未發現異常,行政處罰執行時也受到阻礙——這起事件猶如一柄鋒利的手術刀,剖開了公募基金行業高速發展下暗藏的治理沉疴。一系列事情的演變是基金經理的個人墮落,還是行業合規體系失效的殘酷注腳?
上海證監局的公告中顯示,張亮操縱“閆某”賬戶近1000個交易日。在這段時間里,華安基金的風控體系卻處于“靜默”狀態。高達59.91%的趨同交易比例,涉及6.65億元的交易金額,繞過了華安基金的交易監控警報,暴露出該公司交易監測系統的缺陷。這種技術性“失能”的背后,實則折射出更深層的制度性失靈。
盡管基金公司要求員工報備直系本人及親屬賬戶,但對報備賬戶與實際操作賬戶的一致性缺乏驗證機制,導致張亮用未報備的“閆某”賬戶實施了違規交易。當從業人員賬戶報備制度淪為形式,交易數據交叉核驗機制形同虛設,華安基金的合規體系已然淪為公司營銷和應對監管的“走過場”。
此外,在華安基金披露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中,張亮系因“個人原因”離職,甚至離職前夕他還發行了名為“華安品質甄選混合基金”的新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基金公司離任審計制度的漏洞——過度依賴財務核查而忽視行為分析,停留在賬面檢查卻無視交易痕跡。
《基金行業人員離任審計及審查報告內容準則》早在13年前便已施行,但基金從業人員因離任審計被查出違規行為的案例少之又少,這與監管部門事后查處案件數量形成強烈反差。還有部分基金公司因未按時提交離任審計報告受到監管處罰。
在華安基金的上述個案中,作為“老十家”基金公司的華安基金,其管理層未能確保公司合規風控資源配置與超6500億元的業務規模相匹配。從日常交易監控到員工離任審計,從員工行為管理到相關制度執行,公司管理層對該公司合規防線的失守難辭其咎。
在中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32萬億元的耀眼數字背后,暗流涌動的合規危機不容忽視。當激進的規模增長目標遇上薄弱的內控體系,當管理費收入與風險控制投入嚴重失衡,部分機構在這場規模競賽中已經逐漸模糊了合規底線。
華安基金在前基金經理受到監管處罰后的“失語”,且時隔半年未能有效配合監管部門執行處罰,就是行業內部分機構存在的重發展、輕治理的一個縮影。
更深層的危機還在于投資者信任的流失。張亮“老鼠倉”事件對基金行業信任根基的摧毀力遠超千萬元罰單本身。當基金經理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趨同交易,實質是背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托責任。可以想象,投資者如何信任一家因“老鼠倉”被處罰的基金公司,又怎么可能將自己“血汗錢”交給他們去管理?長此下去,“老鼠倉”事件必然也將損害基金公司自身的利益。
站在中國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關口,張亮事件不應止于個體警示,而應成為行業治理革新的一記警鐘。當科技賦能穿透合規盲區,當制度創新筑牢風控堤壩,當職業倫理重歸價值核心,中國資管行業方能真正實現從規模領跑到質量引領的跨越。這場始于個人違規、機構失守的危機,終將倒逼出行業治理的質變,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