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08:34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高偉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電鰻財經》經調查研究發現,公司此次IPO招股書存在很多疑點,尤其是夫妻控股且集中五次分紅,讓人們對其IPO動機產生質疑。...
《電鰻財經》文/高偉
據北交所官網,8月中旬,深圳市控匯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控匯股份”)收到北交所下發的第三輪問詢函,本輪問詢中業績及客戶穩定性、募投項目投資測算合理性及擴產必要性兩個問題被再度追問。目前,該公司IPO最新狀態為“中止”。據悉,控匯股份計劃募集資金1.63億元,主要用于擴產、研發及信息化建設。
《電鰻財經》經調查研究發現,公司此次IPO招股書存在很多疑點,尤其是夫妻控股且集中五次分紅,讓人們對其IPO動機產生質疑。
夫妻控股且集中五次分紅
控匯股份招股書顯示,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吳有才和余林娜直接和間接合計持股比例分別為59.80%和25.96%,夫婦二人合計持股85.76%的控匯股份,吳有才、余林娜夫婦兩人為公司共同實際控制人,吳有才現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業內人士稱,股權集中、“一股獨大”被視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絆腳石。特別是在民營企業中,如果公司實際控制人為某一自然人或者家族,公司治理結構弱點將更加突出。如此一來,公司很容易出現任人唯親,怎能保護普通投資者利益?會否有利益輸送行為發生?
《電鰻財經》注意到,在這種一股獨大的背景下,夫婦二人在這四年五次的現金分紅中,基本上大部分資金都進入了他們的口袋里,累計獲得的現金分紅超2000萬元。
招股書顯示,公司根據2020年三季度、2021年半年度、2022年半年度、2022年度、2023年半年度,分別派發了現金紅利210.67萬元、199.11萬元、595.65萬元、848萬元及489.23萬元。
源源不斷的分紅到底是為了什么?
近年來,不少擬上市企業在IPO前“突擊”大額分紅,但又IPO募資“補血”。這種“前腳分紅,后腳募資”的異常行為,引發市場關注和質疑,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新“國九條”將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納入發行上市負面清單。如果擬上市企業具備大額分紅的能力,突擊分紅之后造成缺錢的假象來申報IPO,這就屬于“套現圈錢”行為,擠占了有限的IPO通道資源,不僅妨礙真正具有融資需求的優秀企業上市融資,也降低了社會資金流動的效率。
據天眼查顯示,董事長吳有才實際控制7家企業,其周邊風險有8條,預警提示更是多達62項。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控匯股份有兩項違規處理信息:一是2022年10月,公司未依法履行其他職責被深圳證監局“監管關注” 二是2024年3月,公司未依法履行其他職責被北交所“監管關注”。
研發不給力
近年來控匯股份的管理、研發費用率顯著低于可比公司。
雖然控匯股份在招股書里一直強調自己是高新技術企業,稱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擁有發明專利2 項、實用新型專利 28 項、軟件著作權 61 項。公司目前還是以加工業務為主,對研發的投入并不是很重視。
公司的研發費用率相比較同行低,報告期各期內(2020年至2023年1-6 月),控匯股份的研發投入分別為 725.66 萬元、1003.51 萬元、 1076.41 萬元和 727.83 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4.68%、 4.80%、 4.15%和 4.39%。而同行可比公司研發強度平均數為12.72%、12.24%、13.48%和11.76%,研發強度高出控匯股份2倍還多。
對于公司研發費用率低于行業可比公司,控匯股份表示:一方面因為公司作為非上市公眾公司,目前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資金實力相對有限,當前發展重點更側重于生產,因此研發投入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工控機生產技術及工藝相對成熟,進行技術創新的空間有限,而公司的研發成果主要來源生產經營活動的經驗總結,公司研發與生產經營活動在實施主體、實施時間、實施效果上高度關聯。研發成果已實際運用到生產經營當中,為公司的穩定、高效、安全生產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不涉及新產品、新技術路線及基礎理論的創新。因此研發費用較低不影響發行人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是這樣的嗎?比如在2022年合計分紅1444萬元,而當年研發投入僅1076萬元,但凡重視研發的話,也不會有如此操作。
比亞迪訂單再被追問
北交所也在第二輪問詢函中指出了,在去年上半年才躍升為第一大客戶的比亞迪,控匯股份向其銷售金額占營業收入比例為 41.03%。而為了獲取這位大客戶的訂單,控匯股份在定價中有所讓利,也就是打價格戰,銷售給比亞迪的毛利率至少要比銷售給其他新能源客戶的毛利率低個5%-10%。控匯股份是否存在對下游客戶議價能力較弱,主要競爭手段為價格競爭的情況。
控匯股份屆時的回復是,2023年開始,比亞迪調整對供應商下單策略,在實際采購時根據自身需求預測等因素后下達小批量、多批次的訂單,供應商根據需求生產和交付。以上因素導致公司對比亞迪在手待執行訂單金額出現下降,進而帶動工控機在手待執行訂單金額產生變化。
該回復無法使北交所滿意。在第三輪問詢中,北交所繼續追問了公司向比亞迪等新能源客戶期后銷售毛利率下滑的原因、合理性及后續變動趨勢;上述毛利率變動趨勢是否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存在顯著差異;2024 年上半年公司向比亞迪銷售毛利率與其他投標方式取得訂單的客戶毛利率是否存在顯著差異;與其他競標公司相比,公司是否具備持續獲得比亞迪等主要客戶訂單的價格優勢或技術優勢;結合毛利率變動、競爭優勢及訂單獲取情況等分析說明公司期后是否存在業績大幅下滑風險。同時,還要結合在手訂單、報告期內訂單轉化情況等詳細分析說明 2024 年業績預計情況。
《電鰻財經》認為,企業產品的研發投入少,必然導致產品的競爭力變低。另外,打低價策略的同時,也導致了控匯股份的毛利率水平低于同行。事實上,報告期內,控匯股份的毛利率水平分別為30.88%、28.64%、26.67%及28.56%,而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33.20%、32.58%、32.32%及37.16%。
還在沖刺IPO的控匯股份,會否能靜下心來想想這些問題?《電鰻財經》將持續關注該公司進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