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7 10:24 | 來源:國際金融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微創醫療的業績不僅較2022年再次下滑,而且畢馬威作為審計機構還在微創醫療的財報中提示,其可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因素。原因在于,微創醫療今年6月前必須償還兩筆...
曾經號稱要對標美敦力,拆分12家子公司上市,存在萬億市值基因的微創醫療,如今已進入償債倒計時。
近日,微創醫療發布2023年度業績報告,這份報告并沒有讓關注者感到驚喜。
微創醫療的業績不僅較2022年再次下滑,而且畢馬威作為審計機構還在微創醫療的財報中提示,其可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因素。原因在于,微創醫療今年6月前必須償還兩筆合計為7.43億美元的債務。
相比之下,2023年末,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等價物僅有10.19億美元。微創醫療能否擺脫危機?
分拆上市反成累贅
微創醫療2023年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全年營收9.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毛利5.3億美元,同比增長6%;年內虧損6.48億美元,虧損程度再擴大10.4%。這已經是微創醫療連續虧損的第四年。
微創醫療于1998年在上海張江成立,2010年成功登陸港交所。2019年乘科創板之東風,微創醫療分拆出的子公司心脈醫療上市第一天股價就暴漲超200%。
此后三年,微創醫療的分拆計劃也都順利完成,分別于2021年2月、2021年11月、2022年7月、2022年8月分拆出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腦科學、微電生理上市。
微創醫療一直以跨國藥械巨頭美敦力為對標。在2020年的股東大會上,董事長常兆華曾豪言,“微創醫療是一家有萬億市值基因的公司。”2023年股東大會上,常兆華又稱要分拆出12家子公司上市。
分拆業務獨立上市,讓微創醫療嘗到了甜頭,但也讓其栽了跟頭。子公司上市后,微創醫療獲得了大筆資金,2021年末,公司賬面上的現金及等價物達到巔峰17.54億美元。但部分盈利能力較差的子公司雖然成功上市,但在合并至公司報表后只增營收,不增利潤,反倒對微創醫療的業績產生了影響。
此外,微創醫療的分拆計劃也于去年踩下了“剎車”。2023年5月,微創醫療子公司微創心律向港交所遞表,但6個月內未能完成上市,招股書已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的C輪融資中,微創心律與高瓴簽訂“對賭協議”。其中提到,微創心律如果不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或者微創心律完成首次公開發售市值少于15億美元,且微創心律所得款項總額少于1.5億美元,均會面臨贖回風險。
連虧四年債務高懸
縱向來看,微創醫療的業績從2020年出現虧損,此后一蹶不振。2019年至2022年間,微創醫療分別實現營收7.93億美元、6.49億美元、7.79億美元、8.41億美元;年內利潤2900.9萬美元、-2.23億美元、-3.51億美元、-5.88億美元。
之所以2020年成為微創醫療盈虧的分水嶺,原因有二,一是新冠疫情;二是集采。
微創醫療2020年半年報顯示,受疫情影響,微創醫療上半年營收同比減少21.79%,凈利潤虧損4.73億元。公司在財報中稱,隨著疫情的穩定,全國門診量快速回升。但因為美國疫情尚未得到控制,因此海外市場很可能繼續拖累公司業績。
2020年下半年啟動的國家高值醫用耗材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讓微創醫療雪上加霜。集采之下,曾經均價1.3萬元左右的冠脈支架定價下降至700元左右。微創醫療作為國內心臟冠脈支架的龍頭企業,在2020年的國家集采中,有兩款產品入圍,累計意向采購量約37.66萬個,占國家支架集采總量的35%。
業績承壓,疊加研發新產品的高額投入,微創醫療的財務狀況不容樂觀。微創醫療賬面上的現金及等價物在2021年達到巔峰后,迅速滑落至2022年的12.03億美元,到了2023年又降至10.19億美元。
因此,在分拆子公司融資的基礎上,微創醫療又開始了“借債經營”之路。2021年至2023年,微創醫療的資產負債率持續上升,分別為49.4%、55.1%、64.3%。
償債倒計時
高額的債務始終是懸在微創醫療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2023年年報發布后,這把“劍”有了具體的落下時間。
微創醫療在2023年年報中表示,公司擁有需在2024年6月到期贖回的本金額為4.48億美元的可換股債券,以及需于2024年到期償還的短期銀行借款2.95億美元。簡單來說,就是微創醫療要在今年6月到期前,償還合計7.43億美元的債務。
但截至2023年末,微創醫療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10.19億美元,這也使畢馬威作為微創醫療的審計機構,在財報中提示其可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因素。
上述微創醫療提到的需贖回的可換股債券要追溯到2021年6月,彼時微創醫療股價正處于高峰,達到70港元左右。公司選擇發布可轉債融資計劃,共計發行7億美元可轉債,初始換股價每股92.8163港元,溢價高達32.5%。當微創醫療的股價超過這一換股價時,可轉債的持有人就可以通過將債券轉化為股票而獲利。
清華大學原副教授馬永斌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可轉債在資本市場上是一種相對較好的融資渠道。尤其是在二級市場不太活躍的情況下,很多上市公司想要直接定增,但有可能影響到流動性,而可轉債擁有債和股的雙重屬性,還可以贖回,于上市公司而言比較靈活。對債權人來說,可轉債有著固定收益,投資風險也相對較小。”
但顯然,當時的管理層對于公司的股價過于樂觀。時至今日,微創醫療的股價不漲反跌至個位數,投資者轉股無望,微創醫療就只能償債。
為此,去年12月,微創醫療連發兩份公告,其中一份宣布,計劃贖回7億美元的2026年到期的零息可轉債;另一份稱,公司計劃發布新的有息可轉債計劃,并坦誠道,募集資金大部分凈額將用于置換中期及長期境外債務。
在2023年年報中,微創醫療還提到,公司為改善自身財務狀況已采取若干計劃及措施,包括內部成本控制,同多家銀行和潛在投資者磋商再融資,以及重續現有銀行借款等。
在馬永斌看來,一般像微創醫療這樣債務高,業績又承壓的上市公司,最有可能改變局面的方式就是變賣資產,也就是出售公司的部分項目或者旗下子公司來償債。
截至4月3日收盤,微創醫療股價報收5.96港元,漲1.71%。至于其能否在2024年6月前力挽狂瀾,扭轉局面,目前來看仍是未知。但可以明確的是,留給微創醫療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