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15:05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科創板審核進度來看,截至7月31日,有8家IPO申請排隊中的公司處于中止狀態,其中5家為醫藥企業,包括軒竹生物、鍵嘉醫療、捍宇醫療、澎立生物及北芯生命。...
近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收緊,已有公司提交資料被通知撤回的消息甚囂塵上。
對于無產品、無收入和無利潤的創新藥企業來說,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和港股18A一直是上市的兩大途徑,如今港股18A流動性趨弱,科創板也要從源頭“卡”住了嗎?
對于此類消息,有投行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近期對于未盈利醫藥企業,業內的確感覺上市審核變嚴了,但官方標準并沒變。
創新藥企業的上市路
從科創板審核進度來看,截至7月31日,有8家IPO申請排隊中的公司處于中止狀態,其中5家為醫藥企業,包括軒竹生物、鍵嘉醫療、捍宇醫療、澎立生物及北芯生命。
上交所相關審核規則中規定的中止審核情形有七種,這5家醫藥企業中止審核的原因為發行人IPO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即將過有效期或已過有效期,因此需要更新財務資料補充提交。
根據規定,招股說明書中財報有效期為6個月,至多延長一個月。對于財報過期的企業,上交所將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企業需在三個月的規定時限內更新財務資料。上交所經審核確認后,將恢復企業的發行上市審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卡”在中止這一步的5家企業中,軒竹生物與鍵嘉醫療均為0營收沖刺科創板,捍宇醫療與北芯生命均尚未盈利。
投中研究院院長劉璟琨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對于尚未盈利的醫藥企業,目前科創板理論是允許上市的,但從實際督導的情況來看,很多時候其實是“卡”住了的,目前大家默認的是得確定藥品能上,且銷售權在自己手里,IPO才能順利過關。對于確定性沒有那么高的企業,很多時候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考驗期”。
科創板成立初期,一大批未盈利企業先后上市,的確給整個創新藥行業輸入了強勁動力,但隨后整個板塊大起大落的波動明顯讓二級市場的很多投資人感受到了壓力所在。
二級市場的表現無形中也將壓力傳導給了一級市場的投資人。劉璟琨表示,今年很多醫藥圈的一大共識就是,LP對于醫藥項目更為謹慎,尤其是對于一些尚未被市場驗證的項目。因為原來的故事模型已經被打破了,現有的情況是一款藥從研發到落地本身需要很多年,真正創新,甚至能夠獲得較好銷售業績的項目是很少的,所以即使最后能上市,破發和股價腰斬的情況也比比皆是,因此很多LP會質疑當前估值的合理性,LP的態度肯定會影響GP的操作,現實情況是很多機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醫療行業的關注。
這種情況下,很多還在看醫療機構的投資人開始轉向早期項目“挖金”。劉璟琨提到,在投中近期披露的相關報告中顯示,醫療機構行業的VC占比份額有升高的趨勢,行業環境變化下,大家更傾向于向項目前期走,這也非??简灆C構看項目的能力。
本報記者梳理當前科創板申報信息發現,2023年以來,包括韜略生物、先正達、太美醫療在內的5家醫藥企業已經先后終止IPO進程,目前仍處在以第五套標準提交上市申請排隊隊伍中的有愛科百發、錦江電子、艾柯醫療等。
科創板的成績單
對于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關注,與近期成功上市但首日即破發的智翔金泰(28.880, -2.32, -7.44%)不無關系。
作為背靠A股明星醫藥企業智飛生物(46.180, -0.54, -1.16%)的智翔金泰目前尚未實現盈利,同樣是以第五套標準申報科創板上市。不過,其上市首日開盤即破發,截至7月31日,股價仍在發行價之下徘徊,一度引發市場對其是否能可持續性運營的質疑。
上述投行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科創板很多醫藥企業上市后表現不佳,投資者對此的負面情緒其實是比較大的。
從科創板設立以來,共有47家企業通過第五套標準IPO,其中21家最終成功上市,根據2022年財報數據來看,其中實現盈利的僅有5家,其余16家仍呈虧損狀態。
中國此前很多生物藥做的是me-better,大家對于biotech的高風險性沒有概念。尤其是港股18A和科創板的“接盤”,一定程度上讓樂觀情緒成為投資主流,忽略了醫療本身的慢周期,但低處的蘋果總會被摘光。
當創新藥行業開始從臨床走向商業化落地,激烈的市場環境、單一的支付體系,以及維持運營所需的豐厚的現金流,很快將行業呼嘯向前的“背面”展現在人前。不過,該投行人士同樣指出,醫療行業的調整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一些沒有競爭力的公司漸漸消失,投資會逐漸集中到優質公司身上,資源的分配會更有效率,長期來看是好事。
自成立以來,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常常會被用來對標港股18A板塊,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港股18A當下醫藥投資者最大的印象莫過于“破發”二字,由此帶來的市場流動性不足,讓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甚至一度有市場傳聞稱,某biotech融資簽TS被要求不在港股上市。
不過,從CVSource公布的數據來看,22023上半年港股中企IPO企業中,醫療健康仍是占比份額最大的行業,約占整個IPO行業的22%。
和其他行業不同,醫藥企業由于研發周期漫長,投入巨大,因此很多biotech往往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做到盈虧平衡。這種情況下,融資輸血或者賣出自己的產品未來的商業化權益都是“補血”手段之一。
IT桔子數據庫內容顯示,2021年后,我國生物行業遇冷,投融資事件與融資金額呈現“斷崖式”下跌,2023年上半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發生融資事件僅251起,融資金額為508.09億元。
如果科創板審核進一步收緊,那么留給很多中小biotech企業的時間著實不多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