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 08:29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這一概念最早源于世界銀行于1994年出版的一份報告,其中提出“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三支柱”養老金制度體系主要從養老金來源的角度進行劃分,包含公...
養老不僅是家事,亦是國事。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0%,比2010年上升了5.44個百分點;全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70%,比2010年提高7.80個百分點。預計“十四五”時期,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持續加速,建設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養老體系,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方向。
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公募基金進一步積極擁抱“個人養老金”新時代。
站在中國基金業25周年的歷史新起點,公募基金行業還將在服務國家戰略,滿足老百姓投資需求,以及服務多層次養老體系建設等方面續寫新功,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與使命。
中美三支柱養老體系對比
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這一概念最早源于世界銀行于1994年出版的一份報告,其中提出“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三支柱”養老金制度體系主要從養老金來源的角度進行劃分,包含公共養老金賬戶、企業年金賬戶和個人退休賬戶三大養老支柱賬戶。
作為世界上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最早的國家之一,美國是經過長期發展與完善后,形成了經典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即國家強制養老保險+雇主養老金計劃+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中美兩國在個人養老金賬戶制、最高繳費限額、稅優模式、投資決策和結果個人完全負責、養老金領取等方面均有相似,也存在一些不同之處:
1、參保人層面
中國個人養老金賬戶目前僅覆蓋繳納社保的勞動者;美國IRA參保人范圍更廣,只要在當年有需要報稅的收入、且年齡低于70.5歲都可以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
2、賬戶層面
中國個人養老金賬戶和資金賬戶兩個互相綁定,美國IRA則是直接與社保賬號(SSN)掛鉤。
3、稅務減免層面
在中國參保人年最高可免稅金額為12,000元,美國IRA設置了兩層限額;在中國免稅時間以自然年計,美國IRA則采用稅務年計。
4、投資類型層面
兩國都有比較豐富的可供選擇的類型,美國IRA資產目前主要投向基金、現金、債券、股票等,最為不同的是IRA可以投資比特幣。在投資產品上,美國除了機構資質,其余幾乎完全市場化,而中國監管機構對于產品銷售和收費的克制、讓利于民等方面做了一些具體指引。
此外,中美兩國的養老金在養老金領取、稅收和稅率、與第二支柱互通層面以及規模等層面也存在著一些區別。
中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剛剛起步,可以想象未來個人養老金發展的巨大潛力,以及中國人民對于高質量養老服務的追求。對比美國IRA計劃,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中國個人養老金制度,面對巨大時代機遇能做到前瞻布局、專業升維,從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支柱多層次并舉的養老保障體系。
我國第三支柱面臨的主要機遇
2022年,《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正式出臺,將政策主基調定為:建設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從稅收上給予支持,可投資產將包含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所發行的相關產品。
結合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第三支柱擁有強大的內生發展動力和諸多外部機遇。我國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第三支柱養老保障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近年來國家的明確政策導向。
第三支柱的繳存激勵效果顯著增強:在第一支柱養老金繳存過程中,個人、企業和地方政府這三類主體都會對繳存效果產生一定影響,且這三類主體都沒有足夠的動機提升繳存數額。第一支柱在繳費激勵上的弱勢恰恰就是其他兩支柱的重要優勢所在。就第三支柱而言,個人繳納的每一分錢都會留存在自己的賬戶中,且投資收益實時清晰可見,只要稅優、轉換、支取等配套政策設計的足夠合理,個人便會有更強的動機將養老儲蓄積累在第二或第三支柱中。由于對投資收益的感受更加直觀,投資者對第三支柱投管機構的激勵與監督也會更強,從而促使投管機構不斷提升投資業績并進一步提升繳存激勵。
我國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雖然目前大多數人都將做大做強第三支柱的希望寄托在更大力度的稅優政策上,但實際上能實現這一目標的潛在政策遠不止于此,如與企業(職業)年金共享稅優額度、放寬提前支取條件、將城鄉居保中的個人賬戶獨立出來納入第三支柱、將住房公積金整合到第三支柱等,相關部門有足夠多的辦法來促進第三支柱發展壯大。
雖然我國第三支柱發展在短期內會面臨經濟、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制約,但未來若相關政策能適當給予個人在三個支柱間分配養老金的自主權和大體相當的激勵力度,我國第三支柱有可能迅速發展壯大,并真正成為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人養老金制度介紹
個人養老金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頂層設計中的重要制度安排。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動發展適合我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以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進實施,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養老保險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意見》中指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可以選購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的、滿足不同投資者偏好的金融產品。
整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保障類,主要是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二是儲蓄類,主要是養老專項儲蓄等,重在保值;三是投資類,包括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從產品風險收益特征角度實現了全品類覆蓋,可以滿足投資者養老資產配置的個性化需求,增強了個人養老金賬戶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公募基金服務養老第三支柱的優勢
長期以來,公募基金均是服務養老三大支柱建設的“主力軍”,自2002年起,公募基金就在養老第一、第二支柱建設上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起航,公募基金服務養老第三支柱終于“夢想照進現實”。
參考美國成熟的個人養老金市場,公募基金在其中占比最高,超過40%。相比第三支柱的其他參與機構,公募基金的優勢何在?如何看待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投研能力強大。作為高度凈值化、標準化的產品,公募基金具有嚴格監管運作規范、第三方托管安全性強、凈值每日披露透明度高、申贖便利流動性好、投資門檻低適合大眾等特點,逐漸成為眾多個人投資者的重要理財工具。
相比第三支柱的其他參與機構,基金公司的顯著優勢在于強大的投研能力,尤其是在大類資產配置、權益投資、分散風險等方面。此外,養老FOF基金在申贖便捷性、產品豐富性、資產透明度等方面也具有很強優勢。
普惠金融定位。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末,我國共有公募基金管理人156家,管理的基金產品數量突破萬只,達到1.06萬只;管理總規模27.25萬億元。
公募基金產品權益占比較高,適合長期投資和定投。且經過25年的發展,公募基金以其普惠金融定位及管理規范透明的特征,已培養出了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和相應口碑,因此公募基金有望在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品類中(尤其是針對退休日期較遠的年輕人)起到較大的作用。
有望與投顧業務相結合。根據《暫行規定》,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業務的投資顧問服務管理規范,由中國證監會另行制定。在相關業務規范出臺前,暫不允許開展相關業務,目前政策也為投顧業務預留的空間。
個人養老金政策的推出,有望從需求端擴大投顧業務的客戶范圍。投顧業務可以提供定制化的資產配置解決方案,可以更好的服務個性化的養老需求;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具有長期性,需要長期的陪伴與信任,投顧業務可以很好的扮演陪伴角色;養老金政策的豐富,人群覆蓋面拓寬,也提升了非專業投資者對投顧業務的需求。
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大幕已經開啟,除了發揮專業能力、完善養老產品銷售服務體系,公募基金還應持續開展投教宣傳,激發民眾個人養老意識,通過長期、不懈的投教工作,引導個人投資者建立定期儲備、價值投資、合理配置的長期養老投資理念,為個人養老金的健康發展做好準備。
注: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