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13:35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根據招股書顯示,翌圣生物在業績方面穩步提升,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翌圣生物的收入分別為9786.25萬元、1.86億元、3.22億元和2.0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0.58萬元、5296...
滬深交易所對核酸企業的“從嚴審核”迎來了第一槍。
11月23日,上交所官網披露,鑒于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翌圣生物”)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對翌圣生物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翌圣生物也成了“從嚴審核”核酸檢測企業上市后被取消的首家上市申請審議的公司。
作為新冠檢測上游原料商,近年來,翌圣生物與新冠檢測相關的業務增長迅速,針對本次上會前突然被取消審核的原因等相關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多次致電翌圣生物并向其發送采訪函,但截至發稿,并未收到任何回復。
業績持續性成疑
根據招股書顯示,翌圣生物在業績方面穩步提升,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翌圣生物的收入分別為9786.25萬元、1.86億元、3.22億元和2.0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0.58萬元、5296.89萬元、1.01億元、3214.55萬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751.84萬元、5014.27萬元、9260.95萬元和2547.62萬元。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翌圣生物的新冠相關收入貢獻越來越大。2020年至2022年1-6月,翌圣生物與新冠相關業務的收入分別為4614.76萬元、8174.13萬元和7689.73萬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24.77%、25.42%和38.28%。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來,翌圣生物部分生物試劑產品平均銷售單價有所下降。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翌圣生物非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 0.65元/rxn、0.49元/rxn、0.42元/rxn,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0.58元/rxn、0.46元/rxn和0.14元/rxn。2022年下半年,翌圣生物與新冠相關的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翌圣生物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僅為0.10元/rxn。
這也引發了監管對其業績可持續性的擔憂,上交所在問詢過程中著重要求翌圣生物說明新冠相關業務是否可持續、公司是否存在業績大幅下滑的風險等問題。對此,翌圣生物也坦言,隨著新冠防疫政策的優化調整,終端市場對新冠檢測的需求量會不斷減少,新冠檢測原料市場競爭程度將日益加劇,公司新冠相關業務可能面臨銷量減少、利潤空間縮小的風險。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核酸檢測企業業績快速增長對疫情依賴程度較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疫情之后的商業模式,疫情結束后如何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首席科學家”并非正式員工
對于一家沖刺科創板的企業來說,翌圣生物的研發能力受到了監管的關注。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翌圣生物僅取得了14項發明專利和45項與生物試劑相關的軟件著作權。對此,翌圣生物坦言,因公司成立時間較晚且企業規模較小、融資渠道相對單一,報告期內不僅收入及研發顯著低于賽默飛、丹納赫、伯樂、凱杰等國際先進企業,在技術積累方面更是存在較大差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翌圣生物的“首席科學家”并非公司的正式職工,而是兼職。招股書顯示,這位兼職的“首席科學家”滕以剛以技術顧問的身份,通過員工持股平臺間接持有翌圣生物1.57%的股權,在持股平臺中的持股比例僅次于公司董事長黃衛華和董事、副總經理宋東亮。
針對滕以剛的身份,上交所進行了兩次問詢。翌圣生物表示,滕以剛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擁有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在mRNA疫苗原料領域具備較為豐富的研發經驗。2018年7月至今,翌圣生物聘請滕以剛擔任公司的技術顧問,滕以剛擔任技術顧問期間極大的促進了公司生產工藝技術的改進及相關生物試劑產品種類和產量的增加,因此翌圣生物給予其“首席科學家”的榮譽頭銜并由其代表公司對外參加mRNA疫苗原料方面相關研發產品的介紹和學術交流等活動。
但因滕以剛與力鑫藥業之間簽署的勞動合同及項下的部分工作內容尚未履行完畢,故目前未入職翌圣生物,滕以剛通過技術顧問的方式為翌圣生物mRNA疫苗核心酶原料研發工作提供指導。“滕以剛與力鑫藥業的合同期限為2017年9月至2023年12月31日,除此之外無其他協議約束,且滕以剛明確表示與力鑫藥業無續簽合同的意愿,并承諾將于2023年12月與力鑫藥業合同到期后立即入職翌圣生物,與公司建立正式的勞動關系。”翌圣生物表示。
除研發技術能力外,翌圣生物的估值也受到了監管的關注。
2021年5月,翌圣生物完成股改,在隨后的半年時間內,翌圣生物完成了三次外部股權融資,其估值也從22.50億元飛漲至72.55億元。對此,上交所進行了問詢,要求其說明2021年度公司歷次外部股權融資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或其他利益安排。
針對該問題,翌圣生物在回復材料中表示否認,“在2021年12月,由于更多同行業公司的成功上市使得生物試劑行業的估值水平有較大幅度提升。同時,該輪增資為發行人IPO前最后一輪融資,參考了諾唯贊(63.810, -0.24, -0.37%)(估值60億元)與菲鵬生物(估值200億)IPO前最后一輪融資估值的基礎上,并結合諾唯贊發行時最近一個月內的靜態平均市盈率113.33,協商確定本次投資的投后估值為72.55 億元。”翌圣生物表示。
但記者注意到,翌圣生物與其所列可比公司的營收規模相差甚遠。2021年諾唯贊與菲鵬生物的營收分別為18.69億元與23.32億元,翌圣生物卻僅為3.22億元。
“從嚴審核”核酸檢測企業上市
據《華夏時報》記者初步統計,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已有包括菲鵬生物、康為世紀(47.500, 0.00, 0.00%)、達科為、至善生物、瑞博奧、翌圣生物等“核酸檢測”相關企業進行IPO,其中康為世紀已于10月成功登陸科創板。
記者注意到,除翌圣生物的上市審核被取消外,菲鵬生物的創業板IPO似乎也遇到了“瓶頸”,其上市審核早在今年3月3日便已過會,并在3月14日提交注冊申請,但到目前為止仍未獲批。
“核酸檢測企業技術含量低,收入來源單一且隨著疫情變化具有不穩定性,有大量單一客戶的應收款,經營存在較大風險。大部分這類企業沒有其他產品的在研項目,而且整個行業存在一些受到市場和客戶質疑的問題,需要向投資者充分披露,這些疑問在沒有解決之前,難以滿足信息披露要求,暫時不應上市。”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11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上交所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深交所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均表示高度關注涉核酸檢測企業的上市申請,堅持從嚴審核,重點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
其中,上交所表示,依據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和審核標準,對企業發行上市申請進行了認真審核,重點關注了其科創屬性、核酸檢測相關業務與主營業務的關聯性、相關收入的可持續性,以及剔除該等業務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滿足發行上市條件等,要求公司進行了風險揭示。
“外界的擔心在于,一是核酸檢測業務的可持續性;二是資本推動上市圈錢套牢公眾投資者,這些擔心需要高度重視。”鄧之東表示,受益于疫情防控而獲得業績飛升,很多核酸企業達到了上市要求,具備了上市條件,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都可以申請上市,核酸檢測企業申請上市在情理之中,不必過度解讀。
在鄧之東看來,核酸檢測企業在疫情期間積累了大量的資本、人才和管理經驗,這些構成核酸企業較強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有能力在中高端設備和生物試劑耗材等方面投入研發,實現國產替代。此外,檢測技術的市場應用也在逐步拓寬至疾病檢測、腫瘤早篩、藥物檢測、出生檢測、動植物和食品環境安全檢測、司法鑒定等領域,從疾病檢測向生命全過程和食安健康監測等擴展。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核酸檢測企業盈利確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時受政府防疫政策影響也較大,交易所對于核酸相關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與科創屬性進行嚴格審核,這是對于二級市場投資者負責任的態度。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