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09:52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具體來看,上述15家擬IPO上會被否公司中,證監會發審委否決8家,創業板上市委否決7家。而在114家主動撤單企業中,滬深主板、科創板和創業板分別有30家、15家和69家。其中,...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了對投行的監管力度,先后發布多項規則,督促投行歸位盡責,提升執業質量。其中,投行項目撤否率高被列為應當開展檢查的情形之一
記者據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網站數據梳理,截至7月13日記者發稿前,今年以來,129家公司IPO申請終止,較去年同期下降11.03%。其中,15家公司為上會被否,較去年同期增3家,114家為主動撤單,較去年同期減少19家。主動撤單數量占比88.37%,接近九成。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投行人士普遍認為,擬IPO企業撤單或被否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不符合擬上市板塊定位;二是信息披露存在問題;三是企業內控制度存在問題;四是持續經營能力存在問題。未來,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投行將更加審慎選擇和輔導項目,擬IPO企業“闖關”現象將減少。
年內114單擬IPO項目
主動撤單
具體來看,上述15家擬IPO上會被否公司中,證監會發審委否決8家,創業板上市委否決7家。而在114家主動撤單企業中,滬深主板、科創板和創業板分別有30家、15家和69家。其中,科創板主動撤單數量較去年同期(50家擬科創板IPO企業撤單)顯著減少。
某南方券商投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擬IPO企業撤單或被否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板塊定位,越來越多的企業因為不符合板塊定位被否或撤單;二是可持續經營能力,如毛利率、應收賬款、收入真實性、業績下滑等都是監管關注的問題;三是合規性問題,如關聯交易、同業競爭、獨立性訴訟、客戶集中、對賭協議等。
“今年IPO被否和撤單數量較高,與近兩年發行人經營活動受疫情影響、業績下滑也有密切關系,部分企業不滿足發行上市條件。”某北方券商投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外,部分發行人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
從公司被否原因來看,證監會發審委問詢問題集中于關聯交易、同業競爭、毛利率顯著高于同行、持續盈利能力、內控制度等。如環洋股份于2月24日上會被否時,證監會發審委針對公司獨立性、毛利率合理性、可持續經營能力等提出疑問。
創業板方面,在上述7家被否企業中,有5家上會時被問及信息披露充分性和準確性等,有4家被問及內控有效性。如3月29日九州風神上會被否,創業板上市委認為,發行人關于外銷收入增長及原材料采購成本的合理性等信息披露不夠充分、合理,報告期內發行人內部控制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執行。
IPO撤單后
發行人、保代仍收監管警示
記者注意到,主動撤單也并不能成為發行人和投行“闖關”的“保命符”。今年5月31日、6月2日,深交所對2單擬IPO項目中的4名保薦代表人采取書面警示的監管措施,2家公司亦收到深交所監管函。2單擬IPO項目分別于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主動撤回申請。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了對投行的監管力度,先后發布多項規則,督促投行歸位盡責,提升執業質量。其中,投行項目撤否率高被列為應當開展檢查的情形之一。
“之前,很多中小券商拿項目不太容易。所以拿到項目之后,‘闖關’心態比較重。”上述南方券商投行人士表示,隨著監管部門提高現場檢查力度,加大對撤單的處罰,將使得券商提高項目選擇標準,更加謹慎選擇項目,同時加大擬IPO企業的輔導力度,實現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監管采取的這些舉措有利于提高保薦機構的保薦質量,從入口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上述北方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未來,市場參與主體應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同時,資本市場應密切服務符合國家發展方向的行業和企業。
談及未來IPO市場的趨勢,上述南方券商投行人士認為,未來一級市場將呈現六大特點:一是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并且更加強調板塊定位;二是強調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即市場化競爭能力;三是在合規背景下,持續加強信息披露監管,只要企業滿足發行條件,進行充分信披,將“小瑕疵”告知投資者,依舊可以上市;四是上市標準更加多元化,未盈利“硬科技”企業上市數量增多;五是中介機構更傾向于選擇行業賽道好、質地好、合規性好的“三好”企業開展業務;六是更多中小企業可能選擇被上市公司并購,而非IPO。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