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 09:27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A股新上市股票達到99只,截至4月15日,跌破發行價的個股為57只,破發率達57%。其中,科創板股票破發23只,這使得跟投的券商“受傷”嚴重,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等10家跟...
新股頻繁破發之下,曾令業界眼紅的券商跟投收益,或成為拖累業績的包袱。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數據統計,今年A股新上市股票達到99只,截至4月15日,跌破發行價的個股為57只,破發率達57%。其中,科創板股票破發23只,這使得跟投的券商“受傷”嚴重,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等10家跟投券商合計浮虧2.09億元。
同時,除了跟投買下的股票,在新股破發下,投資者棄購比例在上升,券商還需要“含淚”包銷投資者棄購的份額,承受雙重壓力。
粵開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當前新股破發屢見不鮮的情況下,投資者棄購和自身跟投壓力,將倒逼券商提升項目篩選的專業能力和定價能力,強化IPO質量把關,促使后續發行定價回歸客觀和理性。
科創板跟投很“受傷”
科創板開板以來,跟投制度可謂板塊的一項制度創新。該制度要求,券商需要通過另類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對保薦的上市項目進行跟投。
因此,自跟投制度實施以來,擁有另類子公司的頭部券商具有先發優勢,通過跟投科創板項目獲得了可觀的浮動收益。
數據顯示,自科創板開板以來,中信證券服務的科創板公司家數超過百家,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聯合服務家數均超過50家。
然而,隨著今年以來新股破發常態化出現,券商跟投業務似乎不再是“香餑餑”,真金白銀的跟投可能出現巨額浮虧。證券時報記者根據數據統計,截至4月15日收盤,今年破發新股有57只,以科創板和創業板為主。今年以來科創板新上市股票31只,破發的個股達到了23只。
在31只科創板新股中,跟投券商仍然以海通證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等頭部券商為主。數據顯示,31家科創板新上市公司中,券商跟投浮虧的公司有23家,其中浮虧超過1000萬元的達到17家,而跟投浮盈的僅為8家。
海通證券是科創板跟投的“大戶”,跟投了8家科創板公司,“受傷”最嚴重。兩只破發幅度最大的科創板新股翱捷科技和邁威生物,海通證券均進行了跟投,分別浮虧8035萬元、5011萬元,海通證券跟投的8家科創板公司合計浮虧1.56億元。
此外,國泰君安跟投了天岳先進、普源精電和中復神鷹3家公司,合計浮虧5993萬元;中金財富證券跟投了6家科創板公司,破發的有5家,合計浮虧5887萬元。
盡管跟投普遍出現大面積浮虧,但是也有券商押中了寶。例如,中信建投跟投了4家科創板公司,浮盈和浮虧公司各占一半,尤其是用2億元跟投的光伏賽道老牌選手——晶科能源,一舉浮盈2.1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近期新股破發較為猛烈,但是券商跟投科創板公司需要鎖定2年,最終是否虧損取決于未來市場環境和公司業績是否如預期。“跟投制度的網下發行,本身就是向長期投資者傾斜,這能夠引導投資者、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合理定價,也能引導科創板形成長期價值理念、優化投資者結構。”陳夢潔說。
投資者棄購包銷壓力大
隨著今年以來新股大面積破發,投資者棄購新股也成為市場的一種普遍現象,且棄購比例呈走高之勢。余額包銷制度下,投資者棄購也令承銷商“接盤”壓力不小。
4月12日,發行價為121元的科創板新股經緯恒潤,發行中遭遇投資者棄購3.95億元,棄購比例高達1/3.根據既定安排,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的股數全部由聯席主承銷商中信證券、華興證券負責包銷。
4月17日下午,經緯恒潤發布公告稱,將于4月19日正式上市交易。據公告披露,中信證券此次包銷了293.5萬股,成為該公司持股2.45%的第五大股東。根據發行價計算,中信證券持股市值達3.55億元。此外,中信證券子公司還斥資1億元進行了跟投。
經緯恒潤預計,今年一季度,扣非后公司將虧損6000萬~8000萬元。
“高發行價、高市盈率,疊加業績虧損的科創板公司和創業板公司,基本屬于投資者棄購的重災區。”一位中小券商負責并購業務的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新股破發常態化,為規避虧損投資者選擇棄購增多。
實際上,中信證券參與科創板公司經緯恒潤的保薦和跟投,只是新股破發潮之下券商雙重承壓的縮影。
根據數據統計,今年新股上市以來,券商合計余額包銷的金額達到20.58億元,其中包銷金額居前三的公司分別為中國移動、翱捷科技、騰遠鈷業,包銷金額分別為7.56億元、1.75億元、1億元。
同時,新上市公司中包銷比例前五的均為科創板公司,分別為海創藥業、普源精電、唯捷創芯、翱捷科技和首藥控股,券商包銷比例分別為3.24%、3.14%、2.61%、2.55%和2.52%。
陳夢潔認為,在市場進入調整后,投資者對這些高價股后續盈利增長的可持續性和行業發展前景有所擔憂,疊加新股破發屢見不鮮,“穩賺不賠”的信念被打破,“預計棄購率抬升趨勢下,短期會使得券商的投行收入承壓,不利于證券公司獲得資本回報,以形成資本補充的良性循環。”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