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10:00 | 來源:中國基金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4月8日晚間,加加食品(4.360,-0.04,-0.91%)(維權)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楊振、肖賽平(楊振之配偶)、楊子江(楊振之子)、以及公司監事會主席蔣小紅因合同糾紛,被銀川...
萬萬沒想到,昔日的“醬油大王”成了老賴,而且一家三口都是……
究竟發生了什么,一起來看看。
昔日“醬油大王”
一家三口成“老賴”
4月8日晚間,加加食品(4.360,-0.04,-0.91%)(維權)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楊振、肖賽平(楊振之配偶)、楊子江(楊振之子)、以及公司監事會主席蔣小紅因合同糾紛,被銀川市金鳳區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俗稱“老賴”)。
據裁判文書網,上述人員所涉案件為寧夏國有資產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寧夏可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寧夏沃野肥業有限公司等合同糾紛,執行標的金額為近830萬元,其失信被執行人行為具體情形均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
加加食品表示,公司實際控制人以及監事會主席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為寧夏可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擔保而產生連帶清償責任,并非個人直接債務。上述人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可能對公司形象有負面影響,但暫時未對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產生實質性影響。
語文老師“下海”
成百億醬油大王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現在大家常見醬油瓶所用的瓶蓋——打開醬油瓶外蓋后直接拉開內蓋即可倒出醬油的方法是加加創始人楊振首創。
1962年出生在湖南的楊振,雖然家境貧寒,但卻憑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南益陽師范學校。畢業后,成為了一名語文老師端上了“鐵飯碗”。但楊振并不滿足于拿“死工資”,工作兩年就選擇了辭職下海。
在做醬油生意之前,楊振在“商海”摸爬滾打了十年之久,從搞養殖到做隱形紗窗的技術轉讓和推廣,起起伏伏,但也成為當地的“萬元戶”。
最初,楊振想把醬油蓋這個創新方案以50萬的價格賣給湖南的醬油廠,但并沒有廠家愿意購買。隨后,在1996年,他便在湖南寧鄉縣正式成立加加醬油廠。當時的加加醬油廠僅有2畝地和幾個人工人。
回顧歷史,90年代走出來的幾大消費品牌,無一不是通過瘋狂營銷和品牌推廣,而家喻戶曉的。加加醬油也不例外。
打廣告,這是當時的醬油企業從未做過的事情,楊振做了首個吃螃蟹的人。廣告效應讓加加醬油迅速為老百姓(33.700,-0.65,-1.89%)所知。
據此前媒體報道,1997年,加加醬油的年營業收入約為1368萬元。2003年,楊振以4800萬拿下了中央一套2個月的“標王”,當時不少人都說楊振瘋了,4800萬那可是加加食品成立7年來的全部利潤。
同年5月至6月,加加醬油在7點整報時和7點半新聞聯播結束時的兩個黃金時間段進行廣告播出。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加加醬油品牌頃刻間印入人們的腦海,全國各地的經銷商紛紛咨詢想要加盟,產品頓時供不應求。
2004年,加加食品年營業收入達到5億元;2012年,加加食品營業收入增長到16.57億元,在當時國內調味品企業中獨占鰲頭。
2008年,楊振開始著手籌備企業的上市,2012年1月6日,加加食品在A股上市,成為中國醬油第一股。此時的海天味業(83.540,-1.76,-2.06%)才剛啟動上市工作,千禾味業(16.580,0.10,0.61%)還是一個地方的小品牌。
沒曾想,對于加加醬油來說,上市即是巔峰。截至目前,加加食品較上市之初的總市值下跌約200億。
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根據加加食品的業績預告,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虧損5900萬元—8800萬元,而其上年同期盈利了1.76億元。加加食品解釋虧損的主要原因是銷售收入下降、采購成本上漲、銷售費用增加、計提減值準備。
這是加加食品上市以來首次虧損。但是加加醬油早已掉出國內醬油行業的第一梯隊。
2020年,加加食品營業收入20.73億元,不到同期龍頭企業海天營收的十分之一。當年招股書中,并未被加加食品列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千禾味業,也在2018年開始趕超了加加食品凈利潤額。
而當年,加加食品在其招股書里表示,2010年,公司醬油的產量為192,436噸,市場占有率為3.30%。根據中國調味品協會公布的調味品著名品牌企業100強中2010年度主要產品的產量統計,加加食品的產品分列醬油行業第3名、味精行業第5名、雞精行業第10名、食醋行業第19名。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