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 11:05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目前,海信家電主要業務為暖通空調、冰洗和其他主營業務。
去年,國內白電企業在原材料漲價、疫情反復、海運成本大幅升高等情況下負重前行。3月30日,海信家電發布的2021年業績報告顯示,去年,海信家電實現營收675.6億元,同比增長近四成;但9.7億元的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38.4%,這也是它在2020年之后第二次凈利潤下滑。
4月1日,《華夏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海信家電董秘辦,相關人士表示,凈利潤下降主要受家用空調虧損影響,該項業務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較大。財報發布次日,海信家電股價跌2.2%。截至4月1日收盤,海信家電股價下跌1.26%至10.98元。
家用空調拖累盈利
目前,海信家電主要業務為暖通空調、冰洗和其他主營業務。
其中,空調業務為其貢獻45%的營收。從財報來看,海信家電的空調業務包括中央空調和家用空調。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中央空調業務主要由它的子公司海信日立承擔。
去年,主營中央空調的海信日立營收占海信家電整體空調業務的六成;并為其貢獻了24億元的歸屬凈利潤。但家用空調虧損拖累了公司的整體利潤。
原材料漲價是其家用空調業務虧損的主要原因。從營業成本來看,占海信家電營業成本比重近93%的原材料費用去年同比上漲49%左右。作為對比,本輪原材料上漲前的2019年,這項費用僅增長不到1%。
另外,同樣受原材料漲價影響疊加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海信家電的冰洗業務去年毛利率下滑4.78個百分點。
上述海信家電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公司的業務均不同程度受到原材料漲價的影響,中央空調一直是海信家電的強項,承壓能力較強。但公司的家用空調和冰洗承受壓力較大。”不過她表示,預計今年一季度家用空調和冰洗會有較好提升。
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在前兩年市場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海信家電營收有近四成的增速較為不易。他認為,海信家電凈利潤下滑,一方面原因是去年原材料尤其是空調相關的原材料漲價幅度很大、周期較長,企業經營壓力倍增;另一方面,格力、美的兩大頭部企業的價格競爭傳導給了二三線品牌,在此情況下,海信等品牌盈利承壓,這也是它們議價能力偏低造成的結果。
此外,4月1日,奧維云網(AVC)大家電事業部研究總監裴東敏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基于同期較高基數及今年價格波動區間逐漸收窄,預計2022年原材料成本將恢復溫和發展狀態,但企業端的成本壓力將長期存在。TOP企業一方面需要向上游進行成本分攤,一方面需要調整產品結構,通過強化高端產品布局來優化價格結構。
海外業務占比約三成
三電控股的虧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信家電的盈利水平。
據記者了解,三電控股是一家汽車空調壓縮機和汽車空調系統一級制造供應商。去年海信家電投資約12.4億元獲得了日本公司三電控股74.88%的表決權。業內人士認為,海信家電對三電控股并購的目的除了向上游核心部件拓展,也是為了加快推進全球化的進程。
不過,目前還在虧損的三電控股還未對海信家電的利潤產生貢獻。財報顯示,去年三電控股的營收為51億元,凈虧損約1億元。
海信家電上述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公司預計三電控股在2022年扭虧。“從去年6月并購開始,公司向三電派出了專門的項目組,包括財力、人力,對三電進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同時也在海外恢復了很多三電以前的客戶關系,目前成效明顯。”
而分地區來看,去年海信家電海外業務收入增速遠高于國內市場,但近年來它在海外市場的收入占比變化并不大。
媒體公開報道顯示,去年10月,海信集團高層曾公開表示,預計海信集團海外收入最快在3年時間,就可以超越國內。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海信集團控股實現營業收入1755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海外收入731億元,營收占比達42%。
不過,財報數據顯示,去年海信家電海外業務收入占比在34%左右,而在2017年到2020年,其海外收入占比均在三成左右。
一個背景是,與國內低迷的家電市場相比,國際市場需求相對旺盛,美的、海爾等國內家電巨頭紛紛通過代工、收購海外品牌等方式開拓海外市場,以求尋找新的增長機會。
海信家電在財報中表示,公司今年將持續強化“海信品牌”的戰略方向,推動海外業務發展。并借助海信成為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官方贊助商的契機,持續發力體育營銷,拓展海外銷售規模。
但需要提及的是,去年海信家電海外業務的毛利率僅為8.53%,這比它國內業務的毛利率低20個百分點。
劉步塵認為,海信家電中白電的出口以冰箱和冰柜等產品為主,并且它的出口不是以海信品牌為主,而是以代工為主,這導致它的海外業務毛利率偏低。“海信的白電在國際上影響力較低,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即使海外的白電業務占了大頭,對其整體利潤貢獻仍然偏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