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0 10:08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李嵐君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固收+”基金依靠攻守兼備的投資特點,規模迅速擴張,但也正因為權益投資部分的差異,導致這類基金產品的業績分化加大。特別是2022年以來,A股市場震蕩回調,“固收+”基金...
在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加速、權益市場波動加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來公募“固收+”基金受到市場追捧。然而,2022年以來,在A股市場震蕩調整的背景下,僅有少數“固收+”基金實現了正回報,多數“固收+”變身“固收-”。
業內人士表示,“固收+”基金業績分化明顯,主要原因是不同“固收+”基金的股票或可轉債倉位、投資風格有差異,股市的調整對于其業績的拖累程度也各不相同。
業績分化明顯
近兩年“固收+”基金依靠攻守兼備的投資特點,規模迅速擴張,但也正因為權益投資部分的差異,導致這類基金產品的業績分化加大。特別是2022年以來,A股市場震蕩回調,“固收+”基金想要控制波動并不容易。
據了解,目前業內普遍將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基金歸為“固收+”基金。以偏債混合型基金這類“固收+”基金為例,數據顯示,除新成立的基金外,合計1210只基金(A/C份額分開統計)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1.30%。其中,最高收益率為6.60%,最低收益率為-9.67%。僅有12.89%的偏債混合型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為正,其中安信民穩增長、安信穩健聚申一年持有、華商恒益穩健等基金收益率超過3%。
此外,數據顯示,在可供統計的803只二級債基(A/C份額分開統計)中,今年以來僅有22.80%的基金實現了正回報,近八成基金從“固收+”變身“固收-”。
分析人士表示,事實上,“固收+”基金在獲取股票或可轉債等投資收益的同時,也承擔了相應的風險,股市回調難免對該類基金業績形成一定拖累。由于不同“固收+”基金的股票或可轉債倉位、投資風格各異,對業績的拖累程度各不相同,最終造成了收益率的顯著分化。
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雖然“固收+”基金投資權益資產比例一般不超過40%,但在2022年以來股市震蕩調整的背景下,如果基金經理不能及時調整應對策略,很可能會讓“固收+”變為“固收-”。特別是一些固收投資出身的基金經理可能因為能力圈問題,難以駕馭“+”的那部分權益投資。
為解決這一問題,市場上新發“固收+”基金大部分都采用了雙基金經理制。一名基金經理負責股票投資,另一名基金經理負責債券投資,雙方合作管理“固收+”產品。然而,雙基金經理制也是有利有弊,合作管理可能出現效率低下的問題,從而影響產品業績。
上述人士表示:“債券基金經理和股票基金經理不能各做各的,需要經常交流、密切合作。‘固收+’基金就像混合雙打,不僅運動員本身要有過硬的技術,更需要兩人在比賽中密切配合。”
需要精細化管理
近兩年,居民財富逐步流向資本市場,買基金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理財選擇。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固收+”基金憑借其“債筑底、股增強”的特性獲得了投資者的追捧,也成為各家基金公司發行的熱門產品。
從數量上看,過去一年“固收+”基金呈現井噴狀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固收+”基金數量已經突破1000只大關(A/C份額合并統計),其中新發行偏債混合型基金282只,募資總規模達到了4380.34億元。
上海一位固收基金經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理財凈值化仍然是大趨勢,各家基金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固收+”基金的特色化發展之路。未來“固收+”基金會衍生出更多的細分方向,也需要更精細化的管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