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10:35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從各項數據來看,今年銀行“補血”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再融資(IPO、定增、配股、可轉債)十分活躍,已實施規模超過1400億元,為....
????????今年以來,銀行融資已經超過2萬億元,扣除存續債券到期償還量后,全年凈融資預計超過萬億元。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從各項數據來看,今年銀行“補血”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再融資(IPO、定增、配股、可轉債)十分活躍,已實施規模超過1400億元,為去年三倍以上,而披露預案的擬融資規模也有1300億元。
????????在當前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之下,銀行如此大規模融資的原因有二:一是受疫情、減費讓利等因素影響,同時又要加快資產投放,銀行通過內源性資本(利潤留存)補充能力有限;二是受總損失吸收能力監管框架(中國版TLAC)影響等,部分銀行核心一級資本承壓。
????????市場分析師人士預計,2022年銀行仍會保持相當大規模的融資體量。
????????再融資活躍 可轉債最受青睞
????????銀行補充資本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內源性補資本,主要是通過利潤留存;另一種是外源性方式,主要包括IPO、定增、配股、可轉債等再融資方式,可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而其他資本補充工具,例如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可以補充一級資本。
????????從2021年銀行“補血”情況來看,再融資最為活躍。上證報資訊統計顯示,上市銀行通過IPO、定增、配股、可轉債四種方式,全年合計募資約為1431億元,占比分別為11%、28%、19%、42%。同時,已披露預案待實施的再融資規模也有1300億元,其中,可轉債發行熱度不減,規模達850億元,配股融資達230億元。
????????上市銀行如今最青睞通過發行可轉債進行融資,原因無他——發行難度較低、風險較小、市場窗口期較好,發行成本也比較低。不過,通過可轉債的方式也有“不足”之處——需要轉股后才能補充資本。據市場機構統計,截至12月20日,銀行存續可轉債共14只,余額為2122億元,占全市場可轉債余額比例達到34%,遠超其他行業。
????????“要轉股就需要股價表現比較好,否則過程可能會特別長。”招商證券首席銀行分析師廖志明解釋,如果強制轉股也需要股價明顯上漲來支撐。
????????今年,配股也在沉寂7年后“重現江湖”。這種方式對部分估值相對偏低的銀行而言,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有效手段。去年,江蘇銀行率先配股并成功實施,緊跟其后的寧波銀行也已實施完畢,青島銀行、浙商銀行目前還在路上。
????????債券類補充資本工具常態化
????????在補充其他一級資本工具中,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毫無疑問已經實現常態化發行。上證報資訊統計顯示,2021年至今,銀行發行135只二級資本債,規模為1.24萬億元;永續債62只,規模為6390億元。扣除存續債券到期償還量后,凈發行量大約為7000億元至8000億元。
????????二級資本債的核心優勢在于發行便利,成本較低,近年來發行數量持續井噴,最近還頻現“大單”。工商銀行12月6日披露稱,該行已獲準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不超過190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
????????永續債是指無固定期限債券,于2019年正式開閘,發行也十分活躍。三年來,永續債的發行量基本持平,發行人主要以中小銀行為主,當然,大行和股份行也在積極參與其中,且發行節奏較快。12月8日,招商銀行完成430億元永續債發行,而這只債券11月25日才獲批發行。
????????還有一種專門針對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融資工具——地方專項債,今年的發行規模為1594億元。地方中小銀行專項債是由財政部去年下發,額度合計2000億元,定向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銀行風險。
????????核心一級資本承壓明顯
????????今年以來,商業銀行保持較快資產投放,亟須補資本充實“錢袋子”。
????????近兩年,銀行通過利潤留存補資本的能力有限。根據東亞前海證券分析師王剛測算,今年10月商業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速為9.23%,環比上升0.5個百分點,總資產投放速度加快,風險資產消耗帶來資本補充壓力,RWA(風險加權資產)增速持續快于凈利潤同比增速,商業銀行通過留存收益補充內源性資本承壓。
????????受訪人士表示,目前來看,銀行面臨的核心一級資本壓力明顯。Wind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在41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25家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去年末減少;有11家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在警戒值徘徊,無錫銀行、青島銀行、浙商銀行、成都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35%、8.41%、8.45%、8.34%。
????????“有不少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面臨壓力。”廖志明認為,特別是今年中國版TLAC(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落地,以及監管部門發布了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19家銀行在名單內,被分為五組,每組有不同的附加資本要求,這都需要核心一級資本來滿足,對銀行資本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這些銀行核心一級資本有一定提升壓力。
????????這解釋了銀行今年為何再融資活躍,也解釋了今年11月以來的融資活動中,為何系統重要性銀行融資相當活躍——例如,二級資本債市場本來是中小銀行的“主陣地”,最近卻出現大行身影。
????????廖志明表示,債權類資本補充工具未來幾年發行量都會比較大,預計每年的凈發行量可能會在9000億元左右。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