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08:12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一批技術“實力派”被選出來了。3年來,累計已有27家特殊類型公司登陸科創板。
在剛剛揭曉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名單中,科創板公司成為了一抹亮色,華潤微、天合光能等一批上市公司的“身影”成為送給科創板特殊節點的禮物。3年來,從科創板這片“試驗田”走出了一批成色足、科創實力硬的公司,而資本市場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將催生更多的創新企業引領新舊動能轉換,勇攀科學探索高峰,在資本市場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跑出屬于硬科技的“加速度”。
入口:包容性
助力硬科技上市
這份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名單,濃縮的是科創板公司深耕主業、埋頭研發的日日夜夜,也是金融活水“雪中送炭”的微觀投影。
主導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天合光能,曾經是一家美股退市企業。在A股的上市同行們借助資本市場紛紛駛上快車道之后,這家光伏龍頭終于實現了國內上市,成為海外光伏行業龍頭回歸境內市場大軍的領跑者。又如,子公司無錫華潤上華上榜的華潤微,更是科創板“多元化上市標準”的受益者,作為A股上市首家紅籌,華潤微的上市是資本市場對海外優秀公司拋出“橄欖枝”的最有力明證。作為科創板“新軍”,今年上市的珠海冠宇、新風光也均有所斬獲,這兩家分別處于消費鋰電池和新能源設備的公司,則是科創板不斷擴容的新能源隊伍的一份子。
這些專注不同領域、上市時間長短不一的科創板公司在科技創新競技場“多點開花”,并非朝夕之功,而是創新要素和資本融合的水到渠成。
一批“硬科技”產業起來了。從科創板開板至2021年10月底,科創板共有352家公司上市,IPO融資近4400億元,股票總市值近5萬億元,占同期A股IPO數量的38%、首發募集資金的41%。其中,科技含金量較高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三大先導產業上市家數分別為36家、76家、70家。發展至今,作為科技創新型企業聚集地,科創板集成電路企業已占A股集成電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生物醫藥行業公司治療領域涵蓋癌癥、艾滋病、乙肝、丙肝、水痘等多種疾病;高端裝備制造涉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等多個領域。
一批技術“實力派”被選出來了。3年來,累計已有27家特殊類型公司登陸科創板。其中,有代表“中國芯”最高制造水平的中芯國際、“帶U上市”的我國第一大硅晶圓廠滬硅產業等22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有包括了CDR第一股九號公司在內的4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還有包括了康希諾、艾力斯在內的10家第五套標準上市公司。這些原本無緣內地資本市場的科創實力公司在科創板實現了資本和技術的血脈相融。
“過去幾年,公司營收雖然在快速增長,但高額的研發投入也導致持續的虧損,尚沒有實現盈利,而正是科創板注重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技術實力和科技含量,淡化盈利指標的理念,才使像奇安信這樣的科技型重研發企業上市成為可能。”奇安信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上市:科創“引擎”
加足馬力
“原本公司的研發團隊儲備了很多創新項目,但由于資金受限,無法進一步開展。上市帶來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加快了企業研發項目的進展。”之江生物創始人、董事長邵俊斌這樣說。
不敢上的項目敢上了、不敢做的產業培育也敢做了、不能投的技術有錢投了——這是很多科創板上市公司當家人的感觸。募資在手的科創板公司在研發上持續發力、用股權激勵“留住人才”,上市給這些企業的“科創引擎”帶來了充沛動能。
搞研發不再“囊中羞澀”。科創板公司的募資很大比例投向了研發,按照半年報口徑,當時331家科創板公司首發募投項目合計1358個,計劃投資總額2763億元,其中有超過一半的項目具有研發性質。上市之后,科創板公司積極推進項目建設,截至2021年8月底,上述公司已累計投資金額占預計募投項目總額的36%。尤其在研發創新方面,如睿創微納、微芯生物等公司募投項目實施成效顯著,掌握了全球領先技術;君實生物、樂鑫科技、中國通號、杰普特等也分別在各自優勢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助力國產化。
創新人才不再后繼乏人。堪稱“A股最友好”的科創板股權激勵制度,在科創板公司招攬人才、留住骨干方面功不可沒。截至2021年9月底,科創板共有154家公司披露181份股權激勵方案,板塊覆蓋率達到44%。科創板半導體、醫藥行業的股權激勵實踐尤為突出,不僅覆蓋率高,而且典型案例涌現。“股權激勵是我們上市前就想做的事情,很多海外工程師都非常看重這一部分,好在很快我們就推出了激勵計劃,而且不止一期。”最早一批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的芯片行業某科創板上市公司道出了原委。
研發強度有了持續保障。2021年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合計金額達376.68億元,同比增長40%,投入金額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剔除采用第五套標準上市的公司后,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平均為13%,居A股各板塊之首,且較2019年、2020年持續上升。其中,集成電路、醫藥制造、軟件等行業研發投入占比居前,15家公司研發投入在5億元以上,逾50家公司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0%。
持續高研發投入促進創新成果涌現。科創板推出以來,2019年,科創板公司合計新增專利25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1100余項。2020年,新增專利方面,科創板公司全年合計新增知識產權16300項,其中發明專利達到4500項。
激發創新產業
“生命力”
科創板在播種創新種子的同時,也激起了更多創新產業鏈上下游的“一池春水”,與此同時,更多創新資本加速投入到科技創新的浪潮之中,點燃了更多新興產業創新、興業的希望。
上市之后,科創板公司圍繞核心技術和主業,利用并購重組等工具快速切入周邊賽道。數據顯示,科創板資產交易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別發生2單、44單和52單。圍繞“硬科技”補核心技術、提技術精度、在單一主業之外進行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是重要方向。如成都先導收購Vernalis Limited,豐富和完善現有技術、降低技術單一的風險;天準科技收購德國MueTecAutomated Microscopy and Messtechnik GmbH,其擁有針對晶圓類產品的高精度光學檢測技術,縮短了公司進入半導體領域的周期;半導體行業龍頭公司利用參股、產業投資平臺等形式,進行一體化平臺的投資孵化,探索創新技術或者利潤增長點等。“我們上市之前,一直羨慕一家大型醫藥研發企業的產業鏈投資,現在我們也有了這個實力。”一家芯片產業鏈公司董事長說。
產業資本優勢“得天獨厚”——科創板穩定的上市預期、快速循環的通道也讓創新資本加速涌入這片熱土。美國市值排名靠前的科技企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全部依靠資本市場培育而成。我國科創板的推出,帶動更多區域成為創新發展的熱土,更多資金向科創實體“細胞”輸出。
“生物醫藥研發普遍是長周期,一個新藥推出周期是8~10年時間,如果沒有資本助力,很多好的想法無法落地。有了科創板,很多還未上市的企業,前期就受到更多資本關注,很多還沒有盈利的企業也可以走向市場,對行業有很大促進。”一位科創板醫藥公司董事長說。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97%的科創板公司上市前獲得創投資本支持,獲投金額超過2700億元,占科創板公司股權類融資總額的40%。創投機構新增投資國內科技創新企業的規模,由2018年的6466億元持續擴大至2020年的8925億元。
3年來,在這片資本市場支持創新驅動戰略的試驗田,越來越多硬科技的種子孕育出新芽,開花結果。隨著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深化,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這一切也將厚植科創板的土壤,讓這片試驗田早日迎來百花齊放競芬芳的一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