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8 14:15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快評]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于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數字化風控系統為銀行業務保駕護航,受邀出席峰會的融慧金科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張羽,以“深度賦能助力銀行數字化跨越發展”為主題,著重圍繞零售...
????????近日,第六屆亞太銀行數字化創新會議在青島成功召開。本次峰會匯聚學術界、銀行業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商業銀行數字化業務轉型的挑戰與機遇、區域性中小銀行數字化如何實現彎道超車等議題展開深度討論。
????????對于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數字化風控系統為銀行業務保駕護航,受邀出席峰會的融慧金科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張羽,以“深度賦能助力銀行數字化跨越發展”為主題,著重圍繞零售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以及BOT輔助運營深度賦能銀行數字化信貸能力建設的實戰經驗,與參會嘉賓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銀行數字化信貸能力建設“四部曲”
????????張羽指出,銀行的數字化進程與銀行自身的業務和資產規模、所處的地域、監管政策的變化、自身的戰略發展方向都有著非常大的關系。
????????總結各家商業銀行和消金公司數字化轉型的“進化史”,我們發現各家機構的數字化信貸發展路徑和面臨的痛點雖有明顯的差異,但也有鮮明的“走線”。我們以技術進階為軸,將銀行數字化信貸能力建設“從零到一、再從一到N”的發展路徑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冷啟動,打地基”、“接平臺,提能力”、“樹品牌,差異化”、“成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與融慧金科深度合作的眾多銀行客戶中,不少銀行已經建立起強大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有的已開始對外輸出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賦能中小金融機構,助力中小金融機構提升零售信貸業務自主風控能力。”張羽表示,根據上述四個不同數字化發展階段的特征,銀行機構結合自身數字發展戰略和資源稟賦,借助外部金融科技力量將可能實現“競爭突圍、彎道超車”。
????????張羽指出,近兩年,伴隨金融監管的逐步趨嚴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整個零售信貸領域在“自主風控”的能力建設方面,任務更加艱巨。通過融慧金科智能大數據分析及深度解讀,我們總結出當前形勢下銀行機構主要面臨四大挑戰表現:
????????一是零售信貸領域主體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頭部玩家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競爭格局,這給銀行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的零售信貸業務帶來了更大的生存壓力。
????????二是銀行逐漸回歸“低風險”和“高價值”客戶群體,使得銀行客群收窄、信貸響應率降低,從而導致盈利空間大幅下滑;
????????三是不同機構內的高危人群仍然活躍,部分機構對于高危客戶的風險識別能力亟待提升;
????????四是“好銀行”能夠做到精準獲客、精準風控與精準運營,從而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優質客戶,持續提升客戶黏性;而“差銀行”的風控能力存在短板,往往成為高危客群的聚集地。事實上,銀行的“兩極分化”趨勢始終存在,客戶“用腳投票”的本質從未改變,而在互聯網時代,這個“兩極分化”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中小銀行的數字化困境和突圍之路
????????“在金融嚴監管及宏觀經濟形勢變化背景下,中小銀行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正面臨著來自各方更為迫切的壓力,包括自身發展驅動以及“大行”和“大廠”的降維打擊等,從而使銀行在自主獲客、自主風控和精準運營等能力建設上的痛點更加突出,進而對‘深度賦能’的需求敞口不斷擴大。”張羽分析稱。
????????面對監管對風控要求的與日俱增,自身能力需快速提升;面對分化漸顯的競爭格局,“多快好省”地建立自營業務體系成為難題;面對壞客戶帶來的風險識別挑戰、爭搶好客戶所需的風險與體驗兼顧挑戰,銀行機構如果真的決心投入人力、財力、時間自建體系,這個成本將是巨大的。過去或許可以花費幾十年的時間來總結“踩坑”經驗,但當下數字化轉型窗口期,商場如戰場,時間不等人,銀行機構急需一套快速且性價比高的解決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與外部經驗豐富的金融科技企業合作共建自主風控體系成為銀行機構實現“跨越發展”的一條更為有效的捷徑。一方面可以“多快好省”地拓展業務,帶來直接的利潤收入、看到實際的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在合作中進行理念的碰撞,從產品設計、渠道建設、定制建模、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合作,最終實現知識的轉移和理念的重塑,從而全面提升自身“內功”,并掌握獨立自主的智能風控能力。
????????融慧金科BOT輔助運營助力銀行“跨越發展”
????????張羽認為,數字金融的生態就是強調協同合作,強調資源互補,尤其是中小銀行需要與第三方平臺深度合作,謀求數字化轉型的“跨越發展”。在談到助力銀行機構“跨越發展”時,他表示,融慧金科在業界首創的輔助運營“BOT模式”,無論是客戶口碑還是服務能力都已走在了業內前列。
????????“我們可以根據銀行獲客需求,幫助銀行進行多場景的流量甄選,并實現跨平臺自營業務的精準獲客;根據銀行產品定位,輔助銀行進行“從零到一”的信貸產品設計,為客戶提供“千人千面”的極致體驗;根據銀行風控偏好,輔助銀行搭建“端到端”全流程風控體系,并進行分場景風控策略的高速迭代;根據銀行系統要求,輔助銀行搭建完整的信貸業務風控系統和領先的模型監控平臺等。”張羽介紹說。
????????目前,市場上的金融科技公司眾多且賦能效應不同,銀行機構在篩選匹配自身短期需求的同時,還應考慮其長遠的業務能力尤其是在自主獲客、自主風控和精細化運營能力上能否對自身提供最大幫助。張羽表示,融慧金科的輔助運營“BOT模式”對銀行零售信貸業務可以提供四項保障:一是合規保障,以“技術”賦能角色,確保行方“自主風控”;二是發展保障,幫助銀行“多快好省”地實現規模化業務拓展;三是利潤保障,不盈利不收費,確保銀行零售信貸業務健康發展;四是提升保障,全程“白盒”交付,與合作機構深度分享實戰中的技術能力及經驗沉淀,助力業務能力提升和團隊成長。
????????在張羽看來,對于銀行機構而言,“借他山之石,為我所用”,將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能力建設經驗積累真正賦能到自己身上,并通過合理的商業模式高效運營,必定是銀行機構快速實現“跨越發展”的突圍之路。“未來金融科技公司和銀行的合作模式還是在專業分工基礎上,各自發揮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高效、健康、穩定、可持續的金融生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