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 17:31 | 來源:央廣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首屆“巾幗之美-女性科技論壇”公益科普活動在騰訊北京總部大樓舉行。
2021年3月30日下午,在中國工程院的指導下,由騰訊院士專家工作站發起,騰訊北京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IKCEST)、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Engineering》期刊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首屆“巾幗之美-女性科技論壇”公益科普活動在騰訊北京總部大樓舉行。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婁晶;騰訊公司副總裁欒娜出席活動并發表致辭。中國優秀女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中國科學院院士、密碼學家王小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遺傳學專家付巧妹;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分子細胞學專家劉穎也分享了在各自科技領域的成長故事和勵志經歷。本次活動由騰訊網副總編輯馬騰主持。
王志珍副主席表示:“年輕人是我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女性是人類的半邊天,女學生是學生的半邊天,半邊天的地位、作用的發揮、力量的顯示,正是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非常需要有見地、有眼光、有能力、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識分子,希望女性科技工作者能得到社會更多重視,并呼吁加強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并對活動的組織單位表示感謝,預祝活動圓滿成功”。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發表致辭)
陳左寧副院長在致辭中首先回顧了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廣大女性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她以中國工程院陳薇、李蘭娟、喬杰院士的英雄故事為例,展現了她們白衣為甲、醫者仁心、頑強拼搏、科技戰疫、巾幗不讓須眉的可貴品質。她也指出在2021年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的發展需要女性同胞的強大力量,世界的進步更需要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智慧”。她介紹“性別平等”一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優先事項,也是UNESCO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IKCEST)長期關注的重點領域。她希望廣大女性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厲,為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撐起“半邊天”。她還特別鼓勵女青年勇敢選擇投身工程科技事業,“性別不是問題,只要有興趣就努力去做,女性其實有很多的特質和優勢”。最后,她希望廣大女青年們能懷揣科學夢想,以科技為志業,以創新為使命,用奮斗書寫無愧于祖國、人民和時代的篇章。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發表致辭)
婁晶副秘書長表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需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女性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肩負起歷史重任,勇做新時代排頭兵,成為促進科技進步發展的主力軍。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始終肩負著使命擔當,在青年女性中發揮著引領與服務優勢,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靠一代代人艱辛探索,接力奮斗。希望通過各位科學家講述的故事,一定能夠喚起同學們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熱情,探索科學、感知科學的魅力,希望各位青年學子銘記科學家精神追隨老一輩科學家的步伐,不斷增強政治定力、理論功力、工作能力,以家國天下為己任,主動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將個人的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事業中去”。
(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婁晶發表致辭)
欒娜副總裁表示:“對到訪騰訊北京總部的各位院士領導、專家、老師、同學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對騰訊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兩周年表示熱烈的祝賀。騰訊公司是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與文化公司,致力于通過技術豐富互聯網用戶的生活,助力企業數字化升級。騰訊一直以來也非常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早在2018年9月,騰訊就提出了“騰訊青少年科普計劃”,連接青少年,讓科學和藝術成為時尚,培養時代人才。打造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騰訊藝術行動、中國青年對話全球未來、騰訊青年營、騰訊青年行、騰訊DN.A計劃等多個品牌。此次“巾幗之美-女性科技論壇”公益科普活動,旨在展示女性科技群體在科技領域做出的偉大成就,讓科學成為潮流,讓科學家成為偶像,鼓勵青少年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創新科學精神,弘揚科技強國精神。并代表騰訊公司向活動組織單位表示感謝,預祝活動圓滿成功”。
(騰訊公司副總裁欒娜發表致辭)
李蘭娟院士發表了《無悔從醫路 共筑中國夢 弘揚抗疫精神 扛起青年責任》的主題分享。她表示,醫療衛生事關人民的健康與生命,事關國計民生,事關百年科技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并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從求學坎坷、赤腳醫生、走進浙江醫科大學,到畢業后分配到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科工作。工作上,她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攻堅克難,經過30年的努力,創建了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在治療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獲重大突破,顯著降低病死率,該技術已推廣應用到全國,并獲得國際廣泛認可。她還介紹了感染微生態學建立的情況及其應用研究,介紹了新冠抗疫中的臨床救治及科研攻關工作。最后她表示在科技探索的路上,需要保持一種“持之以恒、以患者為重”的決心,需要發揚“抗疫精神”到我們的各項工作當中,尤其是青年的成長當中。“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如果我們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青年一代從小養成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習慣,樹立長大后投身科學事業的遠大理想,實現科技創新的接力與傳承。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進行主題分享)
王小云院士發表了《浩然厚德 心無旁騖》的主題分享,講述了個人成長經歷、密碼學發展的介紹、科研經歷。她主持設計了我國首個哈希函數算法標準SM3,2018年10月SM3正式成為ISO/IEC國際標準,并介紹了實驗平臺建設、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科研態度上王小云院士一直秉持重視基礎,培養興趣,執著追求,思想端正,致力于“讓中國密碼學走在世界前列”。并寄希望青年一代“在現代化社會建設中,一定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用最美的心態對待工作和生活,用樂趣和耐力去發現科學的真諦”。
(中國科學院院士、密碼學家王小云進行主題分享)
付巧妹教授發表了《熱愛堅守,邂逅古遺傳學,在偶然和幸運之外》主題分享。付巧妹教授表示:“結合自己的經歷、一些困惑,一些思考,為什么要研究古遺傳學?源于熱愛與堅守。成長過程中有很多道路不確定性,回顧過去最大的感受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才會堅定的走下去,把研究工作當生命一樣熱愛,不覺得辛苦更覺幸福。年輕人面臨很多選擇、需要我們做好當下,有所收獲;面對選擇,勇于承擔;探索興趣,付諸行動;把握機會,傾盡全力。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把想法付諸行動,這樣離夢想更近,愿各位同學都能有所熱愛、有所追求、有所堅持、有所收獲”。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遺傳學專家付巧妹進行主題分享)
劉穎教授發表了《你的未來是星辰大海》主題分享,她表示:“好奇心是驅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從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實驗室提取香蕉DNA,到堅定生命科學志愿;從美國留學深造,到一次次科研挑戰極限,反而更具好奇心更有趣,設計實驗、設計假設、開展實驗、每一次都充滿期望。科研教會了我,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有希望。講述了回國后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代謝和衰老,細胞對營養物質的感應,科研讓我成為精神上的自由國王,希望青年人在追求科研過程中保持好奇心,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分子細胞學專家劉穎進行主題分享)
在圓桌對話環節,陳左寧院士、王小云院士、付巧妹教授、劉穎教授,圍繞科技創新、關愛女性展開話題討論,并表達了對女性青少年的科學期望,鼓勵女性群體在科技領域做出更大成就、鼓勵女性青少年樹立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創新科學精神。
(騰訊網副總編輯馬騰主持)
在互動問答環節,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的學生們在現場也積極向各位院士專家請教學習,并表達了對科學的向往和追求。
學生時代是特別美好的時代,是夢想開始的時代。最后,陳左寧院士、王小云院士、付巧妹教授、劉穎教授分別向在座各位女青年朋友們表達了祝愿和期望。陳左寧院長:“如果我能倒退幾十年回到你們這個年齡,但又穿越回現在,我肯定會有更多的興趣點。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就是對科學未知的永恒探索之心。這是我想和在座眾位年輕學子共勉,共享的一點認知”。王小云院士:“我跟學生也經常說,我第一天學密碼的時候老院士就說了密碼為國家服務,這句話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們培養的學生這種思想永遠沒斷過,做密碼除了個人的科研愛好以外,更多的還是我們國家事業的一部分,年輕人除了追求個人理想以外,還應該多想想你的工作跟國家的關系,這樣你的路會走的更為長遠一點”。付巧妹教授:“總結一下今天回顧的感悟,寄語是活在當下,把想法變成行動,永遠保持好奇心”。劉穎教授:“從我今天的報告里如果只選一句話說給大家的話,我覺得是勇敢一點,努力一點,看看自己的極限到底在哪里”。
論壇聯合主辦單位祝愿全國廣大女科技工作者不斷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巾幗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