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10:40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未知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新一輪競爭環境下,一直以來專攻保障型業務、穩扎穩打的外資保險公司,將迎來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
在中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提速的大背景下,面對嚴監管、低利率的新經濟環境,所有機構主體幾乎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在新一輪競爭環境下,一直以來專攻保障型業務、穩扎穩打的外資保險公司,將迎來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
搶得外資保險在華集團化布局頭籌的德國安聯正蓄勢待發。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副總經理、中德安聯人壽CEO陳良近日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安聯將圍繞“保險+”,矩陣式發力中國市場。在此過程中,中德安聯人壽作為矩陣主力,將加快推進轉型,為未來抓住時代機遇做好準備。
挺進更多領域謀求資管牌照
7個月前,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中國控股公司在上海開業。
陳良告訴記者,安聯中國控股公司成立后,正在緊鑼密鼓地對旗下一些實體公司進行治理架構和人才架構的整合和梳理。下一步,將圍繞“保險+”,矩陣式發力中國市場,系統性地去尋找機會。
陳良表示,在這個矩陣中,既包括壽險、產險、健康險、養老險、公募基金、救援等安聯已在華開展的傳統優勢業務,也包括即將進入中國市場的資管、保險經紀、養老金、再保險等業務。
其中,安聯中國控股公司正在謀求申請設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以提升安聯在中國的投資收益。
此外,隨著保險市場進一步放開,在年初壽險外資控股限制放開的背景下,安聯亦有興趣獲得中德安聯人壽更多股權,也在和合作伙伴保持積極的溝通,希望能夠找到比較合理的方式,來達成這個目標。
利潤結構均衡“三差”均現收益
作為安聯在華矩陣的主力,中德安聯人壽多年來堅定走保障之路,而今邁入良性快速發展的軌道。從近年來的公司財報中可知,中德安聯人壽已連續多年實現國內、國際會計準則下的雙重盈利。
2020年上半年,中德安聯實現保費收入30.35億元,實現凈利潤2.94億元。另據記者了解,上半年,其新單保費收入和新業務價值同比增幅均超過10%。
在“保險業姓保”的監管基調下,保費規模、市場份額已不再是市場檢驗保險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唯一標尺,更被投資者關注的是衡量價值“含金量”的關鍵指標——“三差”(利差、費差、死差)的損益。
利差是指實際投資收益率和定價利率之差;費差是指實際費用和定價時假設的可用費用之差;死差是指實際的死亡率或者發病率和定價時假設的死亡率或發病率之差。“三差”本是壽險公司的利潤三要素,但目前國內多數壽險公司尤其是中小壽險公司仍然主要依賴利差實現收益,在費差、死差上則處于虧損狀態。
陳良告訴記者:“去年公司利潤達到歷史新高,其中既有投資促力,也離不開‘三差’收益。公司已經持續多年在‘三差’均斬獲正收益,這得益于我們在經營中堅持將每個環節都做深做透。”
“三差”均實現盈利,意味著中德安聯人壽的利潤結構相對均衡。這與其不隨波逐流發展短期理財型業務,低利率環境下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加快數字化電子化進程,費用管控上開源節流等經營戰略不無關系。
推進營銷模式轉型為抓住時代機遇做準備
今年年初,一場疫情對很多行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此,陳良深有感觸:疫情加速了客戶需求端的改變進程,過去行業那套“大進大出、大浪淘沙”的人海戰術打法,單純售賣單一保險產品的模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行業發展。
保險營銷體制轉型勢在必行。談及轉型的方向,陳良表示:一是要數字化賦能;二是營銷員本身要向理財規劃師或理財顧問轉型。為此,中德安聯人壽日前宣布在營銷員渠道啟動“登峰計劃”,即以數字化賦能推進營銷員經營模式轉型,提升營銷員市場競爭力,確保營銷員渠道快速、健康地可持續發展。
該計劃涵蓋五大領域深化轉型,包括產品、優增、產能、培訓及數字化,并將整合安聯在中國的更多內外資源,舉全力為營銷員渠道提供更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技術支持、發展平臺和額外的激勵機制。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