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09:10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高偉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浙商基金2017年營業收入為16419.53萬元,凈利潤為978.35萬元,公司總資產及凈資產分別為32228.27萬元、13483.28萬元。
《電鰻快報》文/高偉
據《電鰻快報》觀察,截至3月26日,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集中披露,已有10家公募基金公司2019年運營業績出爐,其中8家實現盈利,而浙商基金和南華基金這2家卻凈利潤虧損。尤其是浙商基金,已經連續兩年虧損,且虧損總額度已經超過了3200萬元。
據同花順iFinD,浙商基金近三年的財務數據是這樣的:
浙商基金2017年營業收入為16419.53萬元,凈利潤為978.35萬元,公司總資產及凈資產分別為32228.27萬元、13483.28萬元。
2018年財務數據發現明顯變化,營業收入為9315.22萬元,同比下降43.27%,凈利潤為-2134.75萬元,同比更是下降318.20%;公司總資產及凈資產分別為28130.89萬元、11182.84萬元,同比分別下降12.71%、17.06%。
2019年,該公司經營數據再度惡化,營業收入為1168.66萬元,同比下降87.45%,凈利潤為-1066.75萬元,連虧兩年,且合計虧損3201.5萬元;公司總資產及凈資產分別為26954.70萬元、9342.38萬元,同比分別下降4.18%、16.46%。
說起浙商基金,正應了那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這里的“蕭何”實際上就是“委外”。
浙商基金成立于2010年10月,和眾多銀證保系基金一樣,浙商基金也是含著“金湯匙”誕生的,股東包括浙商證券、通聯資本、養生堂和浙大網新集團,但浙商基金成立前五年也如其他“80后”基金公司一樣并未取得太大的成功,直至2015年。2015年后,基金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在不具備強大投研實力的背景下,依靠機構委外資金做大公司管理規模成為一條捷徑。浙商基金同樣也想借此彎道超車。
貨幣基金是對接機構委外資金的基金品種,而浙商基金此前規模迅速增長因定期開放式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據《電鰻快報》觀察,2015年末浙商基金管理規模僅22.19億元,至2016年末管理規模已增至106.56億元,一年之內管理規模增長近5倍;至2017年6月末管理規模再次迅猛增至577.52億元,半年時間規模再度增長5倍。短短一年半時間,浙商基金管理規模激增26倍之多。管理規模大幅增長背后是貨幣型基金的貢獻。該公司旗下有兩只貨幣型基金,分別是浙商日添利和浙商日添金,兩只基金分別成立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管理規模在2017年一季度巔峰時合計為458.64億元。
“由于浙商基金的規模增長大多依賴委外產品,由機構投資者注入,而機構投資者能否提供持續支持并不能保證。”有基金分析師稱,浙商基金的規模暴漲完全是依賴委外業務,而其偏股基金投研業績并不出色。
據同花順iFinD統計,自從2017年第一季度暴漲之后,浙商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連續6個季度呈現下降趨勢。根據數據,2017年一季度,浙商基金14只基金總體規模為609.66億元,截至2019年年底,其資產規模為265.67億元,規模排名也從2017年一季度的第38名降至第68名。規模趨勢圖如下:
“委外新規發布后,監管持續收緊,委外業務必然出現滑坡。受此影響,2017年開始,浙商基金規模持續縮水,業績連連下滑,這樣的表現也在意料之中。”上述基金分析師繼續表示。
隨著機構資金偏好轉變和貨幣基金收益率持續下滑,機構資金輾轉騰挪造成了眾多中小基金公司規模大起大落。面對“委外”困殺,浙商基金還能撐多久?后期如何擺脫這種困局?《電鰻快報》將繼續關注此現象。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