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1 00:51 | 來源:面包財經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涪陵榨菜(002507.SZ)在7月30日收盤后發布了2019年半年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約10.86億、歸母凈利潤3.15億,分別同比增長2.11%和3.14%。這一增速創下公司2010年上市以來的半年度營收、利潤增速...
涪陵榨菜(002507.SZ)在7月30日收盤后發布了2019年半年度業績報告。
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約10.86億、歸母凈利潤3.15億,分別同比增長2.11%和3.14%。這一增速創下公司2010年上市以來的半年度營收、利潤增速新低。
單季度來看,二季度實現營收5.59億,同比微增0.56%,實現歸母凈利潤1.60億,同比減少16.18%,是近些年首次單季利潤負增長。拆開來看,銷售費用、研發費用高于營收的增長是造成公司利潤負增長的重要原因。
第二天,公司股價以跌停開盤,市值回落至200億以下。
過去幾年業績持續高速增長的涪陵榨菜,為何突遇業績剎車?
上市以來利潤增速快于營收,但波動更大
涪陵榨菜的主要產品為榨菜,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占比達85.11%,旗下主要品牌包括“烏江”、“惠通”,公司于2010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上市以來,公司經歷了快速發展,營收從2010年5.45億上升到2018年19.14億,同期的歸母凈利潤從0.56億上升至6.62億,復合增速分別達到了17.00%和36.17%。
從營收、歸母凈利潤的增速變化可以看到,利潤的波動明顯更大,增速最快時可以超過60%,但個別年份如2014年出現同比負增長。
根據這兩者的波動趨勢,可以大致把涪陵榨菜上市以來的增長分為三個階段。階段一為2010-2011年,期間營收增速超20%,歸母凈利潤增速從34.15%上升至58.59%。階段二為2012-2015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增長均出現放緩。2016年開始的回升則可以稱之為第三階段。
200億市值征途:量價齊升的美妙時刻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2016年以來的業績增長是因為公司迎來了產品量、價齊升的美妙時刻。市值也節節攀高,一舉突破200億關口。
翻查公告發現,涪陵榨菜于2016年7月公告上調11個單品的產品到岸價格,提價幅度為8-12%不等。
2017年2月,公司再次公告稱為緩解榨菜原料和包裝物等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同時規范渠道價格,強化終端投入,上調80g和88g榨菜主力9個單品的產品到岸價格,提價幅度為15-17%不等。
最新2018年11月的公告顯示,公司再次宣布上調80克鮮脆菜絲(全國版、北京版)、80克原味菜片、80克鮮爽菜芯、80克鮮脆菜絲量販、80克原味菜片量販、80克鮮爽菜芯量販7個單品的產品到岸價格,提價幅度約10%。
連續三年的調價,帶動了涪陵榨菜營收的增長。另一方面,公司在此期間的銷量也有不小的增長。
數據顯示,涪陵榨菜2016-2018年的銷量分別為11.13萬噸、13.05萬噸以及14.44萬噸,分別同比增長14.13%、17.26%以及10.65%。
量、價的綜合作用下,涪陵榨菜的業績持續上升,營收增速保持在20%以上,歸母凈利潤更是連續三年的增速接近或者超過60%。
好時光能夠持續嗎?
然而,事物總是存在周期。
從歷史數據來看,公司產品的銷量也存在著較大的波動,而并非這幾年看到的一路上漲。比如2012年時,公司的銷量為8.78萬噸,同比減少了9.98%。到了2014年,同樣出現當年銷量下降8.25%的情況。
價格上,經過連續三年的漲價,公司產品的價格已經明顯高于大多數其他品牌,短期漲價空間或受到限制。
以市場份額排名前列的三家企業為例,查詢天貓平臺各廠家旗艦店的最新銷售數據發現,10袋80g烏江牌鮮脆菜絲的價格為20.90元,相當于單包價格為2.09元。對比來看,另一品牌魚泉榨菜的20包80g脆香榨菜絲價格為36.80元,單包價格1.84元,比烏江榨菜便宜了11.96%。同樣的,味聚特20袋80g的價格為35.80元,也比烏江榨菜便宜。
如果對比更低線的品牌,公司產品的價格應該會相對更高。
財務指標已提前揭示風險?
從涪陵榨菜2018年年報的存貨、預收賬款數據變化來看,或許已經提前揭示了風險。
首先看存貨數據,2018年一下從上一年的2.48億躍升至3.30億,存貨周轉率也從2017年的相對高點3.75次下降到2.93次。這或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下游需求開始放緩。
最新的201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存貨金額進一步上升到了3.93億。
另一指標預收賬款表現出了類似的趨勢。在2017年達到高點2.38億后,2018年下滑至1.55億。這表明下游經銷商的備貨意愿開始下降。
2018年以來股東、高管頻頻減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業績增長股價迭創新高,股東、高管的減持也隨之而至。
數據顯示,2018年3月以來,包括北京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東兆長泰集團以及副總經理、董事在內的主體陸續發布了減持公告,并完成了部分減持。
減持的原因或許千差萬別,但一年左右的時間內股東、高管如此高頻率的減持,可能還是側面反映了這些主體對公司股價的態度。(CJT)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