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11:04 | 來源:中國金融時報網 | 作者:胡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金融行業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基于創新而生的新業態——互聯網金融正處在風險整治的關鍵時期。可以看到,科技的運用讓金融更易得、更高效,同時,也出現一些不合規甚至違法的行為,使整個行業置身于高度風險之中。
近期,小米集團(以下簡稱“小米”)頻有消息傳來。7月9日,小米港股上市一周年,其股價慘遭腰斬,從高光時刻的每股22元跌至10元以下;7月10日,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發布微博稱“奮斗9年多,終于買房了”,小米科技園一共有8棟樓,34萬平方米,造價52億元。《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成立于2010年、以探索“黑科技”為生的小米,2015年上線了小米金融,涵蓋財富、貸款和保險三大業務板塊,也是主打科技概念,其在官網的宣傳語是“小米用科技暢想金融”。
金融服務投訴揭示行業隱憂
《金融時報》記者瀏覽某門戶網站旗下消費者服務平臺發現,7月9日和7月10日兩天,與小米金融有關的投訴有兩條,一條是“暴力催收”,投訴者稱“小米金融未經本人同意,打包第三方暴力催收,有錄音為證”;另一條是“提前催收”,投訴者稱“7月13日以后的貸款尚未到期,小米金融整天催我提前還款,還單方把我定義為逾期”。在另一個由21CN主辦的公益性消費投訴平臺上,7月以來,與小米金融相關的投訴約17條,投訴稱其涉及催收、變相高利貸等問題。
這并非個案。上述投訴平臺中,360借條在7月10日當天的投訴約有10條,涉訴原因也是催收等問題;螞蟻金服旗下花唄、借唄也屢有投訴稱暴力催收;還有些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也榜上有名。當然,投訴平臺呈現的只是一面之詞,不過,業內人士告訴《金融時報》記者,“暴力催收”問題是行業通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關企業在業務合規和風控方面還不夠完備,催收不應成為企業風控的主要解決辦法,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推動催收的合規化。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兩個月前,小米金融還遭遇了部分用戶的“集體吐槽”,稱按時履約還款,卻被資金出借銀行發送“逾期警告”短信,甚至還有留下“征信污點”的風險。小米金融對此表示:“由于和民生銀行對接系統出現異常,導致少量用戶的還款信息未及時更新”。有評論認為,從這次“被逾期”事件來看,小米金融并沒有在信用安全的底線上為用戶把好關、守好門;如果是“系統故障”,為何在還款日過后多日,用戶“被逾期”時才發現問題?
“快捷、安全”,是包括小米金融在內的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對外宣傳的重點,那么,當科技創新為金融服務錦上添花之時,金融安全之弦是否更應繃緊?專家告訴《金融時報》記者,當前金融監管趨嚴、金融借貸APP趨于飽和,違規違法平臺將慢慢被清除出市場,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注重業務合規性、做好用戶體驗應是未來關注的重點。
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布局
近年來,部分互聯網企業在某些專業領域取得優勢地位后,逐步向金融業拓展,獲取多個金融牌照并建立綜合化金融平臺,比如阿里巴巴、騰訊、蘇寧云商、京東等。
小米金融和360金融都成立于2015年,持有若干牌照。小米金融已布局銀行、小貸、支付、保險經紀等。小米金融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互聯網小貸板塊已累計發放消費貸款超1500億元,在貸余額超300億元。360金融旗下產品包括360借條、360小微貸和360分期,持有融資擔保和網絡小貸牌照。
“科技企業擁有金融牌照,一方面是因為伴隨監管趨嚴,這些依托互聯網開展金融業務的企業正在面臨著違規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持牌經營更有利于合規發展;另一方面,一些科技企業也希望金融能成為新的盈利點。”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金融業務專業化程度高,不是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想干就能干好的。比如小米金融,其核心業務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C端互聯網小貸以及B端供應鏈金融上,而在支付、保險、科技賦能等領域,與行業知名企業差距較大。
另外,還有部分機構和平臺銷售大量資管產品,涉眾風險突出。在小米金融的財富板塊中,銷售有銀行、保險、基金等多種資管產品,其宣傳語是“安全可靠?踏實省心”“優質產品?收益穩健”。但《金融時報》記者發現,2018年年中曾有一些“米粉”爆料并發起討論,“米粉”使用小米推薦的理財平臺被騙了,小米該不該負責?專家表示,相關產品發行方看中的是這類平臺的客群,但發行人可能存在高杠桿融資、違規發行等問題,因此潛藏著一定的風險隱患。
科技、金融?孰輕孰重
目前,各個行業一直強調回歸本源。那么,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本源何在?
回看小米成長之路,曾經依靠銳意創新和大膽前衛的產品創意,小米手機、小米電視以及其他硬件設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銷售神話。雷軍曾在公開信中強調,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其中,金融是一個發展方向,只是,小米金融仍在成長過程中。
業內人士認為,憑借幾塊金融牌照就能收割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互聯網公司有流量、有忠粉,低成本獲客是其優勢,但金融業務不是一錘子買賣,金融消費者需要有更好的消費體驗,金融生態搭建也需要市場、合作伙伴以及消費者的共同支持,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有消息稱,小米還有一個潛在的優勢——投資了很多公司。據不完全統計,雷軍本人或者小米持股的科創板IPO申報企業約達9家。這些或成為小米未來盈利增長的利器。但是,也有“米粉”告訴《金融時報》記者,真不希望小米化身為賣手機的投資公司。
?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